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
“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簩τ诿恳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jīng)被耽誤到了什么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我們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yè),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面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對于后進生我恰恰關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學習,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會千方百計讓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厭其煩,為了他的成績能提高一、兩分,我傾注了心血,犧牲了休息時間,經(jīng)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憊不堪,曾經(jīng)多次反問自己:這樣做對嗎?對學生的發(fā)展有用嗎?讀了這本書我決定做到“不要強迫兒童盡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yǎng)智慧,發(fā)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fā)展兒童的智力!
“在每一節(jié)課上,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都應當在認識的道路上邁出哪怕是最不顯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點點成績……”這將成為我每一節(jié)課的目標。
品味《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就如與智者交流,解決困惑,指引前行,洗禮心靈。它將是我工作、學習中的導航燈。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蕩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么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yè)上有所發(fā)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yè)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yǎng)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于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昵關系,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xiàn)象.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致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fā)現(xiàn):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chǎn)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shù)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fā)現(xiàn)學生點滴的進步,并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讓快樂能夠延續(xù).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3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有感: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們現(xiàn)在正值期末復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致,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復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jīng)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后,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么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么會死記硬背呢?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xiàn)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jīng)過多次的思考之后,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tǒng)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那么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這習慣的養(yǎng)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小學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xiàn)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lián)系。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并且使他熟記規(guī)則并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4
假期里,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條建議》的經(jīng)典教育理論著作,這本書我不只一次閱讀,讀后使我感到激動、贊嘆、驚異。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蜚聲海內外的教育家,他的確是品德高尚,心地純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赤膽忠誠的當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為培養(yǎng)高水準的跨世紀人才做出了貢獻。
作為一個剛參加工作沒兩年的年輕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特別是——關于如何獲取知識,讀完之后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年來深深困擾著我的問題突然間找到了方向。
記得有一次為了準備一堂課足足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查資料,認真讀課文,教案反復修改了無數(shù)次。那次的課因我的精心準備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課很多學生跑來告訴我,我比他們原來的老師講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記得那時的興奮與激動。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講臺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從那以后,我總結了一條自認為很有用的講課經(jīng)驗:把與該篇課文有關的所有資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組織,最后安排上學生的活動,就可以準備好一堂課了。那時候,我認為找到了教學的不二法門。覺得只要課前認真的準備好每一堂課,就可以講好課。而且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給了學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剛開始學生還很配合,很欣賞這道菜。課時間漸長,課堂開始出現(xiàn)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我漸漸覺得我的課堂和我的語言和學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謂的討論和課堂活動也只是表面的,進行不到課文的深層次。有很多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在唱獨角戲,振臂一呼卻應者寥寥,反而有一兩次仍開教案跳出書本卻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經(jīng)多次跟其他老師討論這一情況,很多時候都把問題歸于學生對語文主觀上的不重視,而恰恰忽視了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直到那天我看到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中寫下的這些話:
請留意觀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須交給學生的那點東西的教師的工作情形吧。他認真的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你將會發(fā)現(xiàn):那些在講述新教材時應當使用的直觀教具和說明性材料,好像是人為地附加在課的內容上的,所有這些都從學生思想的表面上滑過去。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呢,這是因為,處于教師中心的只是教材內容,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jié)。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困難的,在這種課堂上沒有不隨意識記憶,因為在教師的講述和語言里沒有情感,如果教師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氣去回想教材的內容,他的講述缺乏情感,那么兒童就不會感興趣。
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覺得自己在漸漸的走向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這類老師。那么怎樣的講述才能引導學生產(chǎn)生疑問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哪些東西要講,哪些東西則留著不要講完。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是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導火線”。在這里,沒有任何適用于一切場合的現(xiàn)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讓自己的語言能夠直接訴諸學生心靈呢?在實踐中我漸漸明白:不是我如何“講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這是我堅定不移的原則。盡可能引導和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了去感悟課文,盡可能的尊重學生哪怕是膚淺但很真誠的理解,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去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而貼近作者的精神世界,這比我個人滔滔不絕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為重要!
教無定法,卻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方向:一切為了學生。是的,思想的財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讀后,我掩卷細想,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yǎng)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5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云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xiàn),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jù)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fā)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fā)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云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jīng)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云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云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后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云曉先生終于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jīng)得住艱苦環(huán)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huán)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煉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wèi)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xié)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fā)。因此,勞動中的創(chuàng)造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chǎn)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并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里的那種學習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這里是一種對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fā)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這種閱讀對培養(yǎng)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yǎng)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tài)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是跟個人付出的創(chuàng)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鉆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秘。及時地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了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倍胂蟮撵`感不是憑空出現(xiàn),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fā)現(xiàn)。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么變得這么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柜臺的漢斯老板……漢斯仔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fā)現(xiàn),認真研究后,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勛。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里專門為小威特開辟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yǎng)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fā)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取決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煉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于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xiàn)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主張個性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我覺得找到學生和老師發(fā)生的現(xiàn)象的根源,使我大開眼界,收獲匪淺。
例如:他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早在—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霍姆林斯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里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后,直接了當?shù)刈隽私忉專哼@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jīng)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但有幾個又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勵孩子們善良的念頭,幫助孩子們體驗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耐心地培養(yǎng)著孩子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終堅持在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為“人”服務的,是為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服務的。從他的文字中,我隨時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與情感培養(yǎng)、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的。這種教育理念在我們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讀全書,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仍然是當代教師學習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讀了這本書以后,感覺自己仿佛和偉大的教育大師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更用心、鉆研。用心回顧從教十三年來的得失,用心和學生在課內外交流,用心觀察和引導學生,用心設計課堂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用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鉆研和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鉆研數(shù)學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鉆研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鉆研當下的各類熱點知識……我想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學習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師,培養(yǎng)幸福的學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全書中,無不自然的流淌著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就是一種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師的幸福感和作為一名學生的幸福感。作為一名教師,蘇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為一名學生,能成為他的學生也是幸福的?梢娮鳛橐幻處煟蛘哒f能否做好一名教師一個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師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這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只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產(chǎn)生愉悅的感覺,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師,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幸福的學生。
讀書中受到的啟迪和震撼讓我總是會心潮澎湃,讓我崇拜。現(xiàn)實中也有這樣的一群教師,也有這樣的一群學生,他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讓我欽佩。崇拜與欽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也在躍躍欲試。反思自己的工作,覺得自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負責的教師,但是相比之下,覺得自己距離幸福的教師,還有差距。
從讀書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師,培養(yǎng)幸福的學生”,就要把教師的幸福當做教育幸福來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師生之間在知識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職業(yè)所難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認識這一精神性質最終包裝自己的詩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標的過程中,必然會帶給自己很多成功的體驗,這種成功的體驗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一種“累并快樂著”的幸福感。而因為自己工作目標的追求卓越,必然讓學生的各個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學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這樣四種合作關系,即: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個體與教師集體之間、教師個體與學生集體、教師集體與學生集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某某老師的學生,也可以說是某某學校、某某班級的學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個集體中的成員都可以享用同一個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師,培養(yǎng)公正的學生
做公正的教師一直是社會、家庭、學生關注最多的一個師德問題。教師的公正決定著教育的公正。教師公正既表現(xiàn)為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也表現(xiàn)在公正對待同事、領導及學生家長等方面,更表現(xiàn)在正確對待學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師,培養(yǎng)公正的學生”當成是塑造教師光輝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和學生的道德成長,而最終實現(xiàn)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師要對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對教師自尊、榮譽以及合理的經(jīng)濟利益等等合法權益的要求和維護。教師對自己的公正不僅是“我與我”關系,也涉及到教師與社會的關系。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對教師的職業(yè)期望較高,一方面社會在輿論上普遍贊同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們包括教師本身往往又認為教師應當羞于言利,只做蠟燭,只問耕耘。要求教師做苦行僧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是一種不公正。
其次,教師要對學生個體要公正。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感覺樸實而真切,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因為這種愛真摯而深沉且負有社會使命感,成為推動作者不斷自覺反思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不竭動力,成為作者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的源泉,這種愛和社會使命感時刻感染著我,同
時我深信也感染著每一位拜讀這本書籍的我的同行們。
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持民主與尊重的態(tài)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尤其不以家長的社會地位為標準。承諾作到:A.平等地對待學生;B.愛無差等,一視同仁;C. 實事求是,賞罰分明;D. 長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體,點面結合。
最后,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評價要公正。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說話。”他帶著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維課,做“環(huán)球旅行”,建議我們逐步養(yǎng)成兒童從事緊張的創(chuàng)造性腦力勞動的習慣,告誡我們“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系失調”。他認為,只評價學習的最終成果,而忽視學生的勤奮、努力程度,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評價變成威脅人的東西,任何時候評價都不可變?yōu)橘H低個性的手段!皩W習、上課、完成作業(yè)、經(jīng)常得到分數(shù)——這一切絕不應當成為用來衡量、評價一個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師看來,他只是一種頭腦里被填塞知識的生物,他就不會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某一領域成為主宰者……那么,所謂的人就是不可思議的!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振聾發(fā)聵的,對照素質教育,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嗎?可我們在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還是說得多,認識的多,但實際上孩子們還是掙扎在學海題海中難以自拔,或是在老師設計的學習程序中機械地完成著記憶的訓練。
三、做美麗的教師,培養(yǎng)美麗的學生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足以說明了美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麗的,而這種美麗不僅表現(xiàn)在一個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美麗的代言人和傳播著。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雙重美麗的教師,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同樣美麗的學生。
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時候,才具有教育的資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為別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較高人格品位的教師才可能獲得教育對象的尊重,為學生所景仰,從而獲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猶在。
古語有“師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則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隨時指點,即衣冠瞻視,亦須道貌岸然! 既要為人模范,為人作樣子,教師自己總要有一個外在形象供人觀摩與效法。教師自身注重自己的衣著打扮得體,有一定的品位,舉手投足中始終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潛移默化。教師的人格美就是教師的精神之美。教師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人格高尚的人!督o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著重闡述了讀書對于一個人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于是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看我和周圍的人,但一個令人遺憾的現(xiàn)象就是——大多數(shù)老師整天都忙著批改作業(yè)、教育孩子、上課、聽課,幾乎可以說從沒有看見誰煞有其事的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閱讀難怪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大聲呼吁:要構建一個書香社會。冷靜下來一想,在知識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老本"夠用嗎?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我們教育的根本意義是什么?我們培養(yǎng)的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yǎng),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我們要用閱讀來啟迪自己和學生的智慧,用閱讀提升自己和學生的修養(yǎng)。作為一名教師,對于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于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會成為專家。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我們也會成為專家。”時間就象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以后,我們要把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出來,用到讀書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
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位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結束語:
總之,教育,應當深入到教師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善于用敏銳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個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與學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靈的塵垢,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樣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麗動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無比的教育。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教育應該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處處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領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愛教育,為之享受快樂。
我讀到了迷人的教育風景,體驗了動人的教育情感,徹悟了一個教師所應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藝術;教育需要經(jīng)驗更需要技巧,還需要為人師者付出愛心與真心進行“人文”教育……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9-10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4-19
小學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6-07
讀《給教師的建議》心得03-15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04-19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06-12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篇05-29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0篇)05-29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1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