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熱門]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大多數(shù)人,因為這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里面有我們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
馬修是一個禿頂?shù)睦蠋,他其貌不揚,而且還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他被派往一家名為“池塘之底”的工讀學校做學監(jiān)。學校的校長絲毫不關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嚴格、死板的校規(guī),并體罰、虐待違反校規(guī)的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們的心靈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靈魂與周遭的冰冷、無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們極端叛逆的性格。
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轉機。他和藹、善良,從不體罰學生;對于犯錯的學生,他采取一種截然不同的懲罰方法。但身為“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則和立場。他不會對自己喜愛的學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樣也不對經常得罪自己的壞孩子懷有絲毫的偏見。馬修老師就像是一個集所有優(yōu)秀老師所應具有的特點于一身的學監(jiān),而屬于他本身特有的要屬他借音樂完成了對孩子們受傷心靈的撫慰與洗禮。
馬修老師的實驗,即組織一個合唱團,是對孩子們“救贖”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驗的最初動機或許出于偶然,或者說是馬修的一點私心。但對于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作曲家,老師能從一開始將樂譜緊鎖于櫥中到后來當著學生的面自由地展開、翻覆樂譜,這其中包含了他對孩子們的信任和理解,同樣也隱含著老師對于學生的愛。無疑,他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音樂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學會了欣賞美好的事物,懂得了同學與同學、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友愛。音樂解開了束縛他們心靈的繩索,重建了被炎涼事態(tài)損毀的是非觀,激起了一顆顆幼小心靈中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
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寫滿歪斜字跡的紙飛機和窗口伸出的十幾雙快速揮動的小手,還有那首飽含深情的離別之曲則是對于像馬修這樣的好老師的深深謝意。
今天,看了這部去年票房達到4000萬歐元的法國電影,已被法國政府選送參加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競爭的影片,我深深地被感動了,作為一名教師,比較了解像影片中這樣的特殊孩子,現(xiàn)在有很多。但我們只要用愛心就可以試著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圣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著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作為教師,學生對于他們而言,可謂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過六年。而朝夕相處總能產生感情,頻繁的接觸也會引起矛盾與誤解,因此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在“愛”與“恨”的不斷轉換中得到鞏固,得到提升。直到最后,臨近畢業(yè),曲終人散時的那一幕又會沾濕多少人的衣襟,濕潤多少人的眼眶啊。多年之后,看不到了曾經的“愛”與“恨”,淡忘了往昔的歡樂與煩惱,唯有面對泛黃的畢業(yè)照時,多少才能拾回些記憶的碎片。凌亂不齊的碎片可能拼不起你對學生時代的美好印象,可能湊不出你得第一個“雙百”時的興奮感覺,但這些碎片,絕對可以喚起你對老師的回想——他們的長相、聲音、說話時的抑揚頓挫,或是一堂課要重復上百次的口頭禪。你可能會為自己超凡的記憶力感到驚奇,可能會在朋友聚會時大談你的啟蒙老師,想借此博得朋友們欽佩的目光。然而,讓你更為驚奇的是,你的話題被朋友們借用了,他們的描述比你的更具體,更細致。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因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盡管這種幸福在現(xiàn)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2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边@是克萊蒙·馬修對教育的真正含義的理解,更是他對愛的理解。這句話激勵著我們,也讓每個人感受到了生命中愛的存在。
雨果曾說:“人間如果沒有了愛,太陽也會熄滅。”愛就是點燃太陽的火把,驅散生命中的困難與挫折,既溫暖了別人,也升華了自己。人生因愛而絢麗,社會因愛而和諧,世界因愛而美好。愛,撐起心靈的藍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愛,是一種寬容。
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fā)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父母并沒有因為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松的環(huán)境,循循善誘地協(xié)助他成長和發(fā)展。正是這種寬容的愛,激發(fā)了愛因斯坦的潛能,創(chuàng)造出了一位有著輝煌成就的偉人。
“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面對這些“可怕的學生”,馬修沒有選擇暴怒,也沒有選擇冷漠,而是選擇像愛因斯坦的父母那樣理解他們、寬容他們。因此,他才能成功將這些學生感化。這種精神是難得的,亦是可貴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是一種信任。
馬卡連柯曾經勸說一批家境困難的學生重返學校,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跟在他身后的隊伍越來越短時,他沒有懷疑這些學生,而是相信他們總會回來。終于,這些學生在他的感召下全部返回學校,并被馬卡連柯培養(yǎng)成有用之才。這不僅是因為他對學生的關愛,更是因為只有自己的信任才能換來他人的信任。
古人云“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信任是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選擇信任就會贏得尊重與支持,因為只有信任才能經得起事實與歷史的考驗。馬修的信任與馬卡連柯異曲同工,當窗口飛出一只只載滿愛意的紙飛機,你不感動嗎?
天下為公,億兆己任。愛,是一種平等。
在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巴甫雷什中學里,人們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的觀點中,世界上不存在差生,在遇到難以教育的學生時,他不會歧視這些人,而是用平等的眼光、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他一生教育過一百多名類似的'學生,而且教育過程也異常艱辛,但是他成功了,原因就在于平等與博愛。
愛是重要的,平等的愛尤為重要。馬修也踐行了這種精神,讓每個人得到了應有的關愛。他沒有否定或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使是他所教班級中最難以教育的學生也一樣,在他的教育下獲得最終成功,正像他所說:“永不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愛,是一種平凡。
張玉滾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后,放棄了更好的就業(yè)機會,回到家鄉(xiāng)致力于山區(qū)里孩子的教育。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他一直堅持工作,從不懈怠。他吃苦耐勞,愛崗敬業(yè),用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shù)人。山區(qū)里的生活讓他失去了更好的發(fā)展機會,他也從此陷入了平凡之中,但是他對孩子們的愛卻不是平凡的,因為他在意的并不是名利。
“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馬修本來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華賺錢,然而,他沒有這樣做,他將自己的才華全部獻給了愛和教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張玉滾一樣,選擇了平凡,就注定選擇了一種偉大,選擇了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梵高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瘪R修對孩子的愛,讓這個如“塘底”般破敗不堪的寄宿學校,曾經陰森可怕的房屋,布滿灰塵的操場,混亂不堪的教室,增添了一絲靈動和快樂;也正是這種強烈的、不可磨滅的愛,讓看似不可挽救的“放牛班”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值得享受寬容和善意,值得被愛、被期待,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更值得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春天。這個春天,不僅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更是這些孩子沖出牢籠、沖出暴政,再次感受人生意義的時刻。
愛,如陽光般溫暖,如山峰般偉大,如草原般寬廣,如海洋般深邃,愛讓每一個人站在世界的中央。為了生命中的向往與不懈追求,學會愛吧,撐起心靈的藍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回憶錄的方式講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法國某地一個青少年輔育院,一幫“無可救藥”的孩子如何在一位可敬的好老師馬修的教育下成長成才的故事。影片一開始營造了一種靜謐、懷舊、嚴肅和略帶壓抑的氛圍,寓示著那個時代與此相同的人文環(huán)境。死板的教育制度、僵化的家庭和社會教育理念、嚴酷的校長老師。但除此之外,并非一無是處,至少還有一位懷才不遇但卻充滿愛心的好老師—馬修,讓人們感受到了在充斥著不自覺冷漠的大環(huán)境中的些許溫情。
這些被那個時代的家庭、社會和教育邊緣化的孩子隨著馬修老師的到來,命運發(fā)生了完全逆轉。在外人看來,這些孩子調皮、孤僻、性格不健全,且有撒謊、偷竊、破壞的卑劣行為。校長和老師經常對孩子們重復的是“犯錯,懲罰,禁閉”,一旦犯錯,懲罰就是關禁閉。沒有理解和關愛,在這里大人們的眼中這些孩子都是家庭和社會的“頭痛病”,他們教育孩子的唯一辦法就是“犯錯—懲罰”。孩子們喪失了生活的希望,自暴自棄、暴力反抗、故意地做出逆反的行為,這是他們對這個絕望的環(huán)境的唯一表達。
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馬修老師該怎么辦呢?作為觀眾的我們有的可能一籌莫展,也可能有的聰明的觀眾猜到了答案——馬修一定是通過充滿愛心的行為最后打動了這些幼小的封閉的心靈,讓他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但看完影片之后,我們才意識到這樣的猜想是不完整的,影片的現(xiàn)實主義的回憶式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了主觀臆斷的不可取。馬修沒有用我們想像中的循循善誘、耐心說服,沒有俯下身子的擁抱、關懷;相反,我們看到的是馬修“嚴格的愛”:對待犯錯的孩子,他一樣地罰,但是罰的方式不一樣,比如:讓上課搗亂的葛賀克到墻角罰站,讓他為被自己惡作劇所傷的神父陪護;對調皮的學生進行警告、批評等。他的罰是啟發(fā)性的、教育性的、體驗式的,而從來沒有打罵侮辱這樣損傷性的。當葛賀克在陪護中看到神父因自己的行為造成嚴重傷害時,當聽到神父在人前夸獎自己時,孩子內心當中的善良油然而生,這樣觸動心靈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馬修以嚴格的要求教育孩子“犯錯是有代價的,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嚴格同時也建立了教育者的權威;非損傷性的教育則減少了孩子們的敵對,在感情上接受了他。更為令人叫絕的是,他用建立合唱團的方法把孩子們凝聚到了一起,他以自己杰出的才華培養(yǎng)了一支出色的合唱團。音樂的.美妙打開了孩子們美麗的心靈,對真善美的追求讓孩子們體驗到了價值感和上進的快樂。馬修以一顆寬容的心、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眼,更重要的是用“嚴格的愛”溫暖了孩子們的心靈,就像甘泉滋潤著這片干涸已久土地上稚嫩的秧苗。
沒有愛的教育是注定失敗的。僵化的教育體制泯滅孩子的天性,他們把孩子天性當中的調皮、搗亂視為病態(tài)。就像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者,他們煞有介事地把孩子的種種行為定性為一個個典型的理論病態(tài)名詞,以顯示他們對青少年教育精湛的研究成果,可惜對孟丹轉化教育的失敗成了對他們的巨大嘲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不應是機械的人,而應是有感情的人。對人的教育和個人自我的成長而言,理性的指導固然重要,但是成長的過程不應是機械的條件反射。正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校長重復的“犯錯,禁閉”一樣,機械的教育觀點把人當成了機器,當成了小白鼠,恰恰忽視了人的感情屬性。
人只有體驗到自我的價值、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長,否則,他要么被異化,要么死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就是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必須重視內心的情感,特別是人自主的個體體驗,而非外壓的制度化的體驗,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真善美的追求與感知,投入到對追求價值感忘我的努力奮斗中去,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個人的潛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放牛班的春天》無疑是一部在教育他人和自我教育方面給人以極大啟迪的好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4
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來,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沒有發(fā)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馬修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卻立體生動,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動——反應”的懲罰方式,暴戾而簡單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zhàn)場。
馬修來了之后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jiān),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xiàn)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取得他們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fā)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從講述生命的意義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所以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于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愿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后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于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
現(xiàn)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干瘦的數(shù)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并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fā)掘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盡管有點落魄。
馬修離開時,二樓的窗口飛出孩子們折疊的紙飛機,和著純凈的歌聲.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和馬修告別.在那一刻,我看到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樂是點睛之筆。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fā)展。童聲合唱宛如天籟,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
一個名叫“石池”的學校有著一群特別的學生,他們就像校名一樣:掉落在池底的頑石。所有的老師都管不住他們,唯一行得通的便是校長的暴力管理。孩子們就這樣活著。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币稽c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后又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象征。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后,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馬修,一位失意的音樂家,成了孩子們的新班主任。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馬修尋找到了一座新的“橋梁”,一座真正能和孩子們溝通的橋梁——音樂。那雖然不是什么名曲,只是為孩子們普寫的樂章,但它同樣可以震撼人心。最起碼震撼了我的心,在我眼里那群頑劣孩子讓我厭惡,可后來從他們的歌聲中我分明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天籟之音,是愛的天空里最動人的樂章。
不,又不全是愛。影片總讓我記得一些凌散的,與主題絲絲連連纏繞,卻又無關緊要的片斷。還記得那個五音不全,吹口琴,唱著“禿老頭,禿老頭,你死定了……”的那個孩子,還記得那個個子很小,不會唱歌的孩子,也還記得那個已經不能用五音不全來形容,讓人無法聽的孩子……他們都受到了馬修老師的音樂肯定,雖然有點沾不上邊:女中音,指揮助理,譜架。但他們都被音樂所震撼,洗禮了心靈。
一位法國音樂教師——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fā)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fā)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馬修在接受校長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要求:不體罰學生,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不透露他們的名字,也無一不體現(xiàn)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他是在用愛來感化這幫所謂“無法救藥”的問題少年。
音樂與愛是緊緊相連,不可分割的。他們都有著凈化人類心靈的作用。這讓我想到聲樂課,音樂欣賞課上,莊曄,陳新坤老師也總反復的強調愛對音樂作用的巨大。以及愛和音樂間的相互作用。是的,偉大的音樂家們在用愛譜寫出一篇篇優(yōu)美的旋律,而人類也在被這些旋律所感化,所提升。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為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于這部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讀過一些關于該片的評論,許多人認為是法國電影受“新浪潮”影響以來的一次回歸。因為該片運用的是最簡單最古典的技法,通過走“人性”和“溫情”的路線獲得觀眾的青睞。的確,正如一位電影評論家所言:“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劇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chuàng)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yè)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斗排0嗟拇禾臁肪褪悄欠N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的片子。尤其是看著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fā)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歸的時刻。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么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6
深夜兩點,伴隨著那純凈、清新的童聲合唱,我再次靜靜地欣賞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吹侥莻微馱著背,微禿的頭的身影消失在路的盡頭,心中不禁涌起一絲惆悵:馬修老師,你又將去哪里拯救失愛的孩子……
故事講述一個失意的音樂家馬修來到了一個被稱為“塘底”的學校任職,學校的孩子就如那校名一樣,一個個行為很不規(guī)范:愛說謊、惡作劇、偷竊、吸煙……幾乎無惡不作,都是典型的問題學生。這里的學生另老師們失去笑容,令老師們除了呵斥、怒罵,就只能采用“關禁閉”的懲罰方式。這里簡直不能稱為學校,而是一個“少年收容所”。但馬修老師的到來,仿佛給孩子們吹來了一股春風,送來了一縷陽光。他憑著對孩子真誠的愛,憑著對音樂執(zhí)著的愛,用音樂的力量感化了的學生,用愛的力量拯救了學生。
初為人師時看到這部電影,除了感動,心中還會萌發(fā)一句誓言:要做一個像馬修先生一樣的老師,對孩子要充滿耐心,用真誠的愛對待每一個孩子。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幾年的教學生活,讓我對自己當初的誓言感到可笑,感到不可思議。學生行為不規(guī)范,反復提醒也不奏效,會讓我愁眉不展;學生脾氣頑劣,屢教不改會讓我抓狂;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啟而不發(fā)會讓我失望……那時,細心、耐心、愛心似乎都離我遠去了。對于教師這個職業(yè)也有過深深地懷疑:我應該不適合當老師的吧?
再次欣賞完這部電影,心中涌動的不是感動,而是一種深深的敬意和淡淡的憂慮。馬修先生面對著這樣一群讓正常人看來很不正常的“問題學生”,用校長認為很不可思議的方法感化了學生,感動了校園內一個個樸素的老師們。電影中的馬修先生沒有華麗的衣著,沒有俊美的外表,可卻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愛。馬修先生很平凡,很普通,因此他有著普通人共有的.情感——對孩子真誠的愛。他關心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他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他懂得用音樂使孩子凝聚起來,規(guī)范起來。組建合唱團雖是一個偶然,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一個智慧的舉措。記得馬修老師拎著行李箱被勢利、暴虐的校長趕出校園時,沒有一個孩子知道,沒有一個孩子送行,馬修先生心中很不是滋味,有無奈,有冤屈,有不舍,但是當他走過孩子教室的窗下,看到那高高的窗口飄下一只只小飛機,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孩子們心中最樸素卻又最真摯的話語時,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揮動的小手時,感動的不僅僅是馬修先生,每一位觀眾都會為此潸然而下!這是一份感動,也是一種敬意!終于孩子們因為他的努力有了情感,有了質的變化。
對比“塘底”的孩子,我們教室里的孩子真是優(yōu)秀多了!孩子們會在老師繁忙時幫著擦黑板、發(fā)本子;會在集體活動中奮力拼搏,為集體爭光;會在上課時積極思考、響亮發(fā)言……我想我比馬修老師幸運多了。對呀,我的孩子們也有違反紀律時,也有不愛學習時,也有偷懶玩鬧時……然而馬修老師都能將頑石變成潤玉,我們又有何不能呢?教育需要教師的愛,也需要教師的智。世界著名指揮家莫朗,是在馬修先生智慧的雙眼中被發(fā)現(xiàn)的,是在馬修先生不斷地鼓勵中培養(yǎng)起來的。在我們的教室中,相信應該也有音樂家、運動員、演說家、科學家……的存在。
聽著那悠揚、清朗又童真的合唱,我不禁也會跟著輕輕哼唱,心靈因此被蕩滌著。是呀,我只是一名平凡又普通的老師,但我應該如馬修老師一樣,盡管教育的路途上有很多阻礙,但應相信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每一個孩子都有美好的向往,只要真誠付出我們的愛,只要努力為孩子的未來發(fā)展著想,我們也將無悔于教師這個職業(yè)!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一本馬修老師的特別日記,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yè)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yǎng)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jiān)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暴戾的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墒钱旕R修老師被辭退,學生們從石堡中揮動著小手、紙飛機夾著合唱聲向老師送別、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要和老師一起走時,我仍然禁不住眼濕。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fā)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當中,一切是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力量,它只能從教師的活的人格當中來,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機關有多么精細的周密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師自身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確實,教師承擔著“人師”的責任,這不僅需要扎實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更需要對教育事業(yè)的堅定信仰和對學生的教育愛。這種教育信仰和教育愛是構成教師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yè)。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教育愛不同于基于親緣關系上的母愛,教育愛源自教師對教育事業(yè)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責任感,是教師基于教育信仰之上對學生真誠的尊重、信任、欣賞和期待。教師是和鮮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最終要靠師生之間情感關系。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注,學生對教師的情感很容易轉化成對教師所教學科的情感,這種情感紐帶能促使學生對整個學校生活都抱一種積極投入的態(tài)度。
做為老師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誰都知道,老師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那么老師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xù)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弊尯⒆釉诔錆M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于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梁。
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tài)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因為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不是通過認知教學過程來完成,而是學生無意識地向教師模仿、認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教師的影響。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在于學生將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剩下什么樣的素質,精神生活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8
童年的歡樂,有如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藝術作品既飽含生活的意義又充滿人性的思考,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最好的教育能做到什么地步?這是每一個父母和教育從業(yè)者都想了解的答案。走進《放牛班的春天》,讓我們一起來追尋和求解。
電影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Choristes》)是20xx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zhí)導。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這是教育工作者和成長中的孩子必看的一部優(yōu)秀影片,讓我們一起走進《放牛班的春天》回憶那些優(yōu)美的旋律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節(jié)。
愛的果實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痹陔娪爸杏性S多不完美的孩子,他們調皮搗蛋、胡作非為,但是馬修老師卻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就像春天一般溫暖學生的心。教育傳遞愛的本領,頑皮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引導,便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都擁有翱翔的翅膀,他們的天空閃閃發(fā)光。
愛的教育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泵恳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馬修老師為孩子們提供歌唱的平臺,鼓勵孩子們逐漸顯示出自己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只有充滿了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愛的力量
“孩子的世界是脆弱的,它甚至經受不起一個冰冷的眼神!庇捌,當孩子們犯錯時,院長慣用的手段就是懲罰孩子,但是馬修老師永遠與孩子們站在一起,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他們那脆弱的世界,用歌唱來建構孩子們的情感認同,用真誠和關懷來激發(fā)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努力成長的力量。
愛的希望
“凡事皆有可能,永遠別說永遠。”馬修老師不是一個成功的音樂家,但他是一個用心的教育家,他用春風化雨般的愛陪伴孩子們走過成長的一段路程。作為父母、老師,我們給予孩子的很少又很多,不經意的行為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育沒有永遠,孩子的成長皆有可能。
頭腦風暴
大一班韓老師:好的電影不光能讓人入戲,還會帶著大家一起出戲。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都明白當學生的感受,我們也都是做老師的,直面過很多孩子的感受。之前看過這部電影,但再看起時更能感受到老師對于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同樣是教育,有的老師可以塑造孩子,溫暖孩子,有的老師卻只能“教書”,無法育人。
大五班王老師:在這部電影里馬修最令人感動的正是他的平凡與普通。他能夠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學生。每個人心底里都有“本真”的天性,老師的作用就是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心底里的本真,并把它們發(fā)揮到極致。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
大二班王老師:我們要對孩子充滿愛,因材施教!墩婀芙獭分刑岢觯覀円吹胶⒆拥膬(yōu)點,而不是緊抓孩子的缺點不放。充分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長處,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中三班梁老師:電影中的校長代表的是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對所謂的問題學生,秉持著自己一貫的懲罰教育策略,也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教師本位化!這個電影之所以值得我們深思,是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引起了大家對傳統(tǒng)教育方式和策略的思考。
小一班李老師: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能夠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教育是根植于愛的。讓我們攜手根植在這片愛的綠草地,此生無怨無悔。
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影片有人性的光輝,也有生活的無奈,最重要的是對我們的教育意義:每個孩子都是純真善良的天使,就算暫時失去了翅膀,只要播撒愛與希望,他們終會自由地翩翩飛翔。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9
早就聽說《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沒機會觀看,這次下定決心好好觀看,因為早就聽說的音樂同行——音樂教師馬修。觀看中和看完后我的心中一向充滿了感動和敬佩,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電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歡這個名字,給人無盡的聯(lián)想:一群被放逐的社會邊緣青少年,將迎來童心舒醒、夢想放飛的春天;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以樂育人的實驗中,獲得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春天!
克雷芒馬修是一個不得志的音樂家,在事業(yè)跌落低谷之至,他無奈來到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里當學監(jiān),教音樂。這是一所收容行為偏差學生的管教寄宿學校,名叫“池塘之底”,顧名思義,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積的底部。對于池塘外面的世界來說,他們是有問題的學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錯誤的學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見天日。學生在那里,無異于臉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貼上了標簽:逃學、吸煙、撒謊、偷盜、打架……在家長、社會、學校眼里,這孩子都已無可救藥,唯一對付他們的武器,就是校長那“一犯錯就處罰”的金科玉律。
初到這個地方,克雷芒馬修的第一天是在顫顫驚驚中度過的:他目睹馬桑大叔被傷血流滿面,他聽聞學生犯錯找不到肇事者要團體處罰,他一進課室就被捉弄得下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里的孩子有著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靈。
都是大鬧天宮的弼馬溫,就看這個如來佛如何妙筆生花,馬修對付問題學生可謂剛柔并濟、文武張馳,值得教育同行學習:
方法一:處罰,威而不嚴。抓到了傷害馬桑大叔的學生,他沒有告發(fā)讓孩子去關禁閉,而是代以處罰孩子去當馬桑大叔的護理員。孩子原本充滿仇恨的心,因為馬桑大叔的耐心與夸獎,變得收斂而具有憐憫之心。
方法二:假慍,慈而待之。馬修初進課室,看到學生在人體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煙的惡作劇,他拿下煙,輕語道:“教室禁止吸煙,你也不例外!睂W生在黑板上丑化他的畫像,他“以牙還牙”,把學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換位思考。皮埃爾往馬修臉上扔墨水,母親憤怒同學生氣,他對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愛不愿與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們的心思,并以這種善解人意的方式去與他們相處,否則他不會冒著違反校規(guī)之名帶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樂,獲得共鳴。馬修認為:“運動和音樂是促進國家團結的力量。”在歌聲中,他看到了孩子們眼神的清澈蕩漾,那種純凈無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喚回來,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方法五:寬恕,重獲新生。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馬修以退為進,墨水事件過后,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極強的皮埃爾,剝奪了他的獨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來觀賞之時,他讓蜷縮在角落里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寬恕的喜悅,一種全新的開始……”
馬修的實驗沒獲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團也因校長的干預而轉為“地下”狀態(tài),他試圖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終還被專橫狹隘的校長開除。這真是一個生命的嚴冬,當他提著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個窗口時,他是多么地心有不甘,突然,一只只寫滿橫七豎八筆劃的紙飛機從窗口飛出來,如雪花般飛下,這一刻,無論是馬修還是觀眾,都是一種心靈的沉醉與震憾,悠揚的歌聲如沖天的凌云壯志,簡寥的畫面美得令人動容。
當然還有一個失敗的例子:蒙丹因被誤會偷盜錢財而遣送到少教所,這個少年懷著滿腔的憤怒與怨恨,潛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燒。對于一個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簡單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毀滅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0
其實很早以前就知道這個片子了,一直沒有機會來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發(fā)現(xiàn)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議,里面的音樂讓人的心靈得到放飛。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讓我想到了我現(xiàn)在的學生?傊愤^后知道了一句話,就是伯樂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的,老師也不是每一個都是偉大的,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每一個學生的“克萊蒙馬修”。
那是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在那個鄉(xiāng)村里,有一個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學校里生活著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要隨時接受并且服從來自所謂“寄宿學校校長”的懲罰,似乎他們是被社會遺棄的孩子,就像是陽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塵埃。
他們孤獨,自閉,甚至自暴自棄。這使學校時刻都處在危險而壓抑的氣氛中。而那個面目冰冷的校長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種體罰試圖使這些“軌道外的隕石”步入正途,這一切,都使這個“池塘之底”變成了池塘中最為冰冷的囚牢。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xù)著,直到克萊蒙馬修的到來……
“我叫克萊蒙馬修,是一個音樂家!蹦莻可愛的老頭不斷對我們說。
克萊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沒有發(fā)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克萊門特發(fā)現(xiàn)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chuàng)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巳R門特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無論是哪個學生,在他的合唱隊里都有著自己的位置,不會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調的做樂譜架,這一個個可笑的職位,卻讓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變得,明亮起來。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埃爾莫安琦,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pierre的音樂天賦發(fā)掘出來。但生活總是不那么完美,克萊門特因為一次意外而被迫離開了學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人類進步的傳承者更是靈魂的工程師。因此,所謂師德也應該包含三個方面:教導做人的道理,即傳道;傳授專業(yè)知識,即受業(yè);引導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即解惑。克萊門特雖然是一個學監(jiān),沒有課程職責就是管理學生,但他深愛音樂,也很有愛心,看到這些被關在一個沉悶陰冷的空間的孩子后,希望用音樂喚起這些孩子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一種正確的思維、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簡單,沒有祈望什么,更沒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當他發(fā)現(xiàn)皮埃爾的聲音和樂感時,才意識到一個天才可能出現(xiàn),因此加以引導和保護,而他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沒有想到回報,甚至一點點的即得利益也沒有,反倒是冒著與校長作對的風險。所以克萊門特的偉大之處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是甘于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對的孩子是公認的頑劣不堪甚至沾染惡習,他依然像一個傳教士一樣孜孜不倦,雖然一開始消沉過,但依然耐心堅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對孩子們充滿了關心愛護。最可貴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萊門特暗戀的皮埃爾的母親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而恰恰在此時他也被校長解雇,情場職場雙失意的學監(jiān)在此時也沒有后悔一直以來為學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長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嚴和風度的離開了學校,在他后來的日子里一直給別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從沒有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這段日子當作履行自己的職責,毫無索取的意思。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差學生,只有在環(huán)境的逼迫下才會使人變壞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樣,他們都是因為家庭的各種原因才導致十分頑皮的,只要有人給予他們愛和寬容,他們就會變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沖出內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
如果有機會,我會向周邊的老師們毫不猶豫的說說,看看《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是關于教育的影片,有一個管理制度非?量痰膶W校,一個鐵血無情的校長,一位出色的老師。他用詩歌、音樂和自身行動去引導學生和幫助學生,解放學生們的思想,重塑孩子們的靈魂。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非常的和藹可親,教學方式都是去引導和啟蒙學生。而影片中隨處可以看到以校方為代表的制度和學生內心本質的沖突。馬修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唱歌的喜愛而組建了合唱團是這部影片的轉折點。正是因為有了對思想的批判和對靈魂的發(fā)現(xiàn),真正的教育才能起航。
用音樂來拯救孩子,也是對自己的音樂夢想的滿足,老師用這種方式將池塘底的孩子們拉出黑暗,這是一部立意高尚,感人至深。我們的世界里需要這樣的教師——對弱者幫助其在精神上自立,以幫助他們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莊子說過,千里馬因為伯樂的存在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囚困折磨之中;然而面對那些孩子,我更愿意相信我不喜歡的韓愈說過的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馬修的好,不是因為他職業(yè)的“平凡”,也不是因為他出自天然的“善心”,而是因為他是真正能夠聽見并且尊重千里馬的心聲的“伯樂”。有一種“無為”,正是因為“懂得”,否則,我們不會看到莫安琦的眼睛在演唱會上閃爍的熠熠光輝。
那個老師馬修曾說,永遠不要放棄,前方總有希望在等待。他等來了創(chuàng)作音樂的動力,莫航治等來了人生的轉折,小個子佩皮諾等來了自己的星期六,那些長期得不到關愛、習慣了被一視同仁粗暴對待的孩子們,等來了他們的春天。這部電影不但帶來貫穿始終動人的歌聲,師生情深的故事,還帶來對于執(zhí)著等待著的人們的感動。
莫杭治話不多,但不是個省心的孩子。倔強卻安靜地和這個學校里的制度抗爭著。如果不是馬修,可能他就不過碌碌一生。馬修給他啟蒙教育,讓他在合唱團中領唱,發(fā)掘他的潛力,并試圖把他送到正規(guī)的音樂學院。他因為受到處罰,在伯爵夫人來聽演唱時被安排在旁邊看著,輪到他獨唱的時候,馬修結束了對他的懲罰,面對他,給他一個開始的手勢。最難忘他從滿臉哀怨的神情,到驚訝,到站好認真張嘴發(fā)出第一個音節(jié)的那幾秒鐘鏡頭,正如馬修說得:那是他第一次,懂得去感激。五十年后的莫杭治,事業(yè)有成,他已經忘了那個啟蒙老師的名字了,但是有些東西,注定他永遠忘不了。
佩皮諾是個孤兒,父母都在戰(zhàn)爭中死了,但他總認為他爸爸會在周六來接他。他敏感,膽小,被同學欺負,雖說不怎么惹事,可是幾乎什么都不會。當老師被迫離開的時候,他抱著自己的小包跑過來,怯怯的問,你能帶我走么?那應該是他做出最勇敢的決定吧。電影里說:佩皮諾的執(zhí)著是有道理的,馬修走的那天,正是一個星期六。
對于縱火并間接逼走了老師的壞學生蒙丹,雖然他長著一張流氓般的臉孔,有著流氓般的行徑,我卻無法恨他。他只不過是失敗教育的犧牲品?粗蚶蠋熗轮鵁熑Φ纳袂,他在禁閉室默默躺著的樣子,以及他被校長毆打并辱罵時倔犟的眼神,誰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著自己的等待呢?
影片最后,馬修被迫離職,并且要求不能和他的孩子們告別。當他無奈走在離開的路上時,從天而降雪片般的紙飛機,每張上都歪歪扭扭地寫著孩子們給他的話。孩子們默默伸出手和他告別,并以鎖住門來抗議校長的決定。這不就是他等待的成就么,也是每個當老師的人等待的吧。
總之,這部影片在我的教育生涯乃至人生當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人說過天才的成長需要自由與寬容,普通人的成長則需要更多耐心,更多對人生選擇的尊重。教育不是一樁優(yōu)勝劣汰的工程,而應當是依循生命本真的大愛。希望我的孩子能視線自己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們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2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賞析簡介總結 電影簡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xx年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杰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等主演的法國影片。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耶爾·莫昂奇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在荒郊野外的破舊校舍,自由受到限制,搗蛋和被罰,學習和改造,壓抑和等待,生活日復一日,了無新意。
這一天,來了一位個頭不高、其貌不揚的中年禿頭男士克萊蒙·馬修,他的任務是接替一位被頑童們折磨得遍身傷痕的學監(jiān)?巳R蒙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沒有發(fā)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為了一個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無望的未來,暴戾,不信任彌漫在四周。 到任后克萊蒙·馬修發(fā)現(xiàn)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蒙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 克萊蒙偶然發(fā)現(xiàn)班上頑劣的孩子編著小曲罵人時,他腦瓜靈光一現(xiàn),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目的是重塑這一群放浪孩子們的心靈。克萊蒙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制造者就是皮耶爾·莫昂奇,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蒙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fā)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克萊蒙·馬修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仿佛是一根芒刺,讓校長無法忍受,因為從克萊蒙·馬修這面鏡子校長反照出自己的丑陋和失敗。
不久,其它幾位老師與學生聯(lián)合上訴,趕走了壞校長。 倒敘的手法也告訴人們,那位平凡的老師其實已經獲得了幸福的回報:他的弟子如愿成為著名的音樂家,也間接實現(xiàn)了老師平生的`夢想。他平淡度過余生,可是,留下了一個健全人格的生命光輝。 電影評論: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簡單質樸的影片。一位評論家為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chuàng)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yè)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就連其中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失業(yè)的音樂教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所作所為,用他自己獨有的方式,以他的善良、仁慈、寬容救贖了放牛班那些已被遺棄的孩子的心靈。讓這一幫不被老師認同、喜愛調皮搗蛋,甚至過分惡作劇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并且找到了自己的而準確定位,成為有用的人。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朽木不可雕也。在這部電影中,那些被認為是朽木的孩子們,就在一座被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以“犯錯-懲罰”的方式折磨著他們幼小的心靈。正是由于這樣的缺乏人性關懷的教育體制下,才使這些孩子們更加叛逆、調皮、孤僻,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實在讓人覺得這幫孩子的確不是省油的燈。
而對于這些調皮的學生,馬修老師并沒有按照校長的方式去管教這些孩子們。在影片的一開始,當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當從其它老師那了解到,他所教的學生是那么的麻煩、搗蛋。但馬修老師沒有以與他們相同的想法來看待他的學生。 就像當馬修老師知道了是勒蓋萊克在馬克森斯的門上做手腳,導致馬克森斯受傷之后,并沒有帶他去見校長并關禁閉,而是讓他去照顧馬克森斯先生知道他康復為止。這一點便能很清晰的證明馬修老師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3
孫傳開“不同于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夸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chuàng)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yè)元素的好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這是一位評論家為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寫下的一段話!斗排0嗟拇禾臁分v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他沒有發(fā)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水池底部“,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后馬修發(fā)現(xiàn)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馬修的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chuàng)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就組織了一支合唱團,讓每個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價值的自己。
片中有幾個情節(jié)更是讓我記憶深刻。馬修第一次進學校時,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叫佩皮諾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會在學校門口站著,等著……是為了等自己的爸爸來接他,可是事實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學校里的學監(jiān)告訴男孩這個事實,可男孩不肯相信,因為他堅信爸爸會在周六那天來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結尾,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天,佩皮諾帶著自己的行李要跟馬修走,因為此時的他已認定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這天正是星期六。馬修作為老師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與愛心。影片呈現(xiàn)出美好的一面,同時也在揭露那惡的一面。片中的校長是個虛偽、虛榮的男人,他把孩子們當成那些罪犯,對他們進行體罰,一開始他強烈反對合唱團的組成,后來因為孩子們純潔美妙的童聲得到了眾多高貴地位人士的欣賞,校長便又舉雙手贊同?梢姶巳说膬擅嫘浴R舱且驗樾iL對學生的這種看法,態(tài)度,使得后來的轉學生蒙丹放火燒了學校,片中并沒有直接描述,而是給了一個場景就是:山下的學校冒著濃濃的煙,而蒙丹站在山上,抽著煙,得意的一笑。聰明的觀眾我想應該知道這件是誰干的'吧!此時的馬修正帶著孩子們在山里玩耍,可以說是馬修救了這些孩子的命,可校長卻覺得是因為馬修的失職而造成了大火,把馬修辭退了。最后一個場景更是讓我感動,校長不讓孩子們去送馬修,馬修一個人走了,顯得好孤獨。此時從空中飄下來一架架紙飛機,里面是孩子們的祝福和簽名。馬修抬頭一看,窗口全是孩子們的手在向馬修告別。因為圍墻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別。馬修一下子變的好幸福,他在校門口說了這么一句話:“我是偉大音樂家馬修……可是,誰又認識我呢?”
我在欣賞這部影片時,幾次眼淚在眼里打轉,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對照。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們去意會,而非言傳所能領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畫的此類人物那樣藐視制度和管理;馬修是伯樂,他挽救了許多孩子的心靈,培養(yǎng)了出了皮埃爾這樣的合唱指揮家;他認真執(zhí)著,同時他也有不能改變和無法挽回的學生,但是他在盡自己的所能做著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馬修,皮埃爾是幸運中的幸運,如果沒能遇見馬修,他極端又叛逆的性格將給他一個黑暗的未來?墒怯钟卸嗌俸⒆幽苓@般幸運,能夠碰得見馬修這樣的伯樂。問題學生在每一所學校,在每一個班級都有存在,我們提及他們總是充滿了厭惡,有馬修出現(xiàn)嗎?包括我自己,我有過他的偉大嗎?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應該看到想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么去發(fā)現(xiàn),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導。我們作為老師應該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心的尋找孩子們的有點和點滴進步,或許我們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讓孩子們更加茁壯的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我的感動,為現(xiàn)實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4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參加安徽省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的時候,一位授課老師在課堂上推薦我們觀看過,當時因為時間關系,只是讓我們欣賞了一些片段,所以這部影片在那時留給我的記憶不是那么深刻。然這次來蕪湖面授則不同,授課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讓我們觀看,還就這部影片聯(lián)系我們的所學布置了撰寫觀后感的作業(yè)。本想在網上隨便下載一篇敷衍了事兒的,因為這樣的情況很多,我這樣做了也最多算是隨了大流。但是,當我認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變了,讓我改變想法的不是別的,只是源于自己內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說,《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我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觀看,能得到的感觸會更多。影片中那位禿頭、圓臉的馬修老師一視同仁的教師情懷,最終讓一群被大眾視為身處“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在愛的感召下發(fā)生了改變。如果說馬修老師讓音樂打開了孩子的心門,那么我要說的是音樂在其中只是一種溝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潛藏于影片中值得我們老師去關注的,該是馬修老師對待學生的仁愛以及他在逆境當中時時所傳遞的正能量。馬修老師從沒因為孩子的頑劣而放棄對孩子們的教育,更沒有像院長那樣用一種單一蠻橫的方式對待孩子。在院長那種所謂的“行動”致“反應”的方式下,觸發(fā)的往往是孩子們更大的反抗與仇視。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認為馬修老師能成功改變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來“池塘之底”這所學校前就懂得了這些。所以在面對孩子起初對他的侵擾時,馬修老師選擇的是理解與包容。他沒有將孩子拉去禁閉,當然作為一個智慧的老師,在“行動”與“反應”上他也并非是毫無反應,所以當馬克森斯大叔被勒蓋萊克的惡作劇而導致受傷時,馬修老師對其懲戒的方法是讓勒蓋萊克去醫(yī)院幫忙直至馬克森斯康復。顯然,馬修老師在用他的方式在顛覆著院長推崇的禁閉式管教模式。結果從成效來看,顯然馬修老師的方式激發(fā)了孩子內心的真善美,勒蓋萊克在醫(yī)院的所見所聞成了非常難得的實景教育片段,當馬修老師鄭重的問勒蓋萊克:“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嗎?”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種肯定不是高壓下的威逼,而是一種發(fā)自孩子內心的肯定。所以說,教育是要有情感體驗為基礎的,這種體驗結合我們這次所學,即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來說,可以說是幼兒社會化的途徑。
既然要結合本次面授課程來談,帶著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網上觀看了影片。我想就對學前兒童社會化產生影響的個性差異因素著手,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就幼兒自身個性因素的影響來說,早期兒童的行為特征、活動水平、挫折耐受力與生活的節(jié)律性都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影片中的孩子們因為頑劣曾被周圍的人帶有有色眼鏡看待。但是馬修老師的到來無疑是給“池塘之底”帶來了春的律動。馬修老師通過組建合唱團,讓這片沉寂的園地開始有了歌聲,同時他自己寫歌讓孩子演繹,這些歌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更蘊藏著他對孩子們深深的愛與期待。這樣的歌曲浸潤著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進孩子的媒介。在馬修老師組建合唱團之初,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選擇孩子所處聲部時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關注孩子個性差異的種種舉措。
面對大部分孩子音樂素養(yǎng)低下的情況,積極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是這位智慧型老師的法寶之一。即便是對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個例,馬修不是讓他置身于外,無所事事,而是讓他成為了譜架。單從這點來看,每個孩子都能在他的團隊發(fā)揮著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出現(xiàn)在這群已經習慣了被否定與漠視的孩子們面前時,不正猶如一股暖風吹散陰霾帶來明媚嗎? 所謂,師之伯樂。當一個好的伯樂是一種素養(yǎng)更是一種修煉。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為像馬修老師一樣的人,能夠拋開世俗的偏見,用寧靜、包容的胸懷去面對我的孩子們,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上引導的方式能更科學,施加的干預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5
今天許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電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情節(jié)令人感觸頗深,教育到底是什么?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給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人的內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許你認為是對的舉動,卻把他的一輩子推向了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何要把自己認為的東西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行動回應,多么可笑的四個字!這種思想本來就是錯誤的,人組建成家,家構建成國,正是因為有了家才有了國,有了人才有了家,一個少年從小被灌以這種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來的國?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個人,更關乎這整個國家的發(fā)展與存亡。影片中的音樂教師基望馬圖,一個懷揣著對孩子熱愛的心的老師,來到這所“人間地獄”,為孩子們帶來了一絲光明。我們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學生們的叛逆、反抗和疑問:在影片里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顯露無疑,他們在拿老師做笑料,暗算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輕蔑無視,老師們對學生的不滿和強硬,他們只是把學生的這種行為看成叛逆、墮落的表現(xiàn)。老師和學生選擇了對抗,而不是通過真心交流,互相理解來解決問題。老師真正應該教給學生的難道僅僅是知識?我想答案并不是這樣,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處理好之間的關系,除了學生自己探索,還需要老師的教導,這會讓學生少走好多彎路,祖先將這些記載下來是因為他們得到實踐,明白了什么是是非對錯,這些難道不是我們成功的捷徑?剛剛來到學校的馬圖老師,先開始被學生捉弄,但害怕學生受罰又袒護學生,從電影的小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學生當時的驚訝,不可思議,也許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讓他們覺得這個老師不一樣,從孩子們晚睡時的娛樂歌唱,雖然內容不堪入耳,但是馬圖老師的內心性格決定了他所關注的并不是這些,他從這些可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許還有一種名叫音樂的東西可以拯救他們,隨著馬圖老師的到來,學校的一切似乎變得好了起來,他不僅改變了學校的氛圍,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經意間也感染了他的“同僚”們,心中懷揣著愛,本來就沒有什么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將學校付之一炬,在濃濃煙霧中,學校變?yōu)榱藦U墟,校長的勛章也變?yōu)榕萦,馬圖也因擅自帶學生出游而被辭退,一切似乎要變?yōu)閺那,冬天也許又要到來。馬圖走時,沒有一個孩子送別,卻從窗口飛出數(shù)十架紙飛機,歌聲中,駕著清風,飛向了馬修,飛到了他腳邊。人性一旦復蘇,“囚籠”關不住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愛心和理想,馬修成功了。就是這樣一個被世俗所公認的卑微的“失意的樂者,失業(yè)的教師,”給“放牛班”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節(jié)讓我記憶尤新,校長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嘗試疊紙飛機,從飛不起來到能飛好幾圈,校長心底僅剩的那一絲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觸發(fā),我想是的,也許他與學生一起踢球的那個下午,將是記憶中最令人難忘的回憶。
教育是需要真誠和愛的事業(yè)。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與生命的`交觸,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完整的投入。人們曾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主知主義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教師定位。教育確實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但教育更需要教師具有對人的生命的真切關懷和熱愛!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愛的教育,教師對教育工作信仰和熱愛的態(tài)度是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教育因素,所謂“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書和獎懲條例所不能代替的,學生從教師情感態(tài)度中所學到的東西,也遠比教師所教的知識更多。我從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钡该總老師都能牢記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心和理想的鑰匙開啟并溫暖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相關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的觀后感11-09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5-23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5-10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2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13
(精選)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7-05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熱】11-10
【熱門】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1-10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精】11-11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薦】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