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巜科學的“蝽”天》觀后感-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巜科學的“蝽”天》觀后感-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的“蝽”天》是一部令人感慨萬千的作品。文章主要介紹了泛光紅蝽是一種益蟲,以危害棉花植株的害蟲為食,在網上查閱資料時,還發(fā)現(xiàn)泛光紅蝽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西藏、海南。
作品主要講述了三位同學在太行山游玩時,在欄桿上發(fā)現(xiàn)了兩只緊緊相連的火紅色蟲子。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的金黃色光芒。那三位同學立馬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他們在網上查閱資料,知道了這種昆蟲叫泛光紅蝽,以危害植株的害蟲為食,是一種益蟲。知道了這些,他們又去了太平山頂去考察,盡管山路崎嶇,但是他們的意志如磐石一樣堅定。最終終于發(fā)現(xiàn)了泛光紅蝽,泛光紅蝽在濕度為65度到85度之間繁殖,生活在溫度為30度環(huán)境下生活,他們的繁殖時間可長達90小時,隨著時間的變化,雌性泛光紅蝽的腹部的大小也在逐漸變大等等等等,他們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了許多關于泛光紅蝽的問題,也通過實踐解決了這些復雜的問題。他們證明了一句話:實踐得真知。
通過這個作品,我想到了我以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那是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爬華山,華山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古稱“西岳”、“太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在爬山途中,我在欄桿上面發(fā)現(xiàn)了一只全身為黑色的昆蟲,他頭部半圓形,額中央有一縱隆線,我以為他就是普通的爬行昆蟲,沒想到在我看到一本科幻的書中竟然提到了他。
“蠹蟲,咬器物的昆蟲。又用它比喻危害集體利益的壞人。蠹蟲遍布我國南北各省,危害馬尾松、赤松、黑松等。以成蟲或幼蟲蛀害松樹嫩梢、枝干或伐樹木。我當時一想,這就是我在華山見到的那只昆蟲吧,他還是一種害蟲呢!我一定要研究好它。
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積極動腦,培養(yǎng)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善于思考的大腦,以及勇于實踐敢于探索的美好品格。這些美好品格也肯定會讓我受益匪淺。
【巜科學的“蝽”天》觀后感-觀后感】相關文章:
天那邊觀后感05-06
走近科學觀后感03-11
《走進科學》觀后感12-05
《走近科學》觀后感12-02
《走近科學》觀后感12-22
《天那邊》電影觀后感12-21
失戀33天 觀后感01-07
《天那邊》電影觀后感(經典)11-11
《走近科學》觀后感范文10-30
走進科學觀后感優(yōu)秀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