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鄭人買履》教案(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鄭人買履》教案 1
《鄭人買履》為蘇教版七年級語文第二冊第4課《古代寓言兩則》中的第二篇。課文用極其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腳的買鞋人,譏諷了哪些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有趣好笑,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是陳述鄭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沒有買到鞋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聯(lián)系緊密。用人物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點明寓意,引發(fā)讀者思考。
【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素質教育精神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為目標,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以培養(yǎng)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新時代學生為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背誦課文;理解文言文的含義和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告訴學生做事不能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實事求是。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了解古今詞義,弄懂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電子課件、評分表、教學視頻。
【教學過程】
一、采訪激趣,導入課題
1.教師扮演記者,隨機采訪:你買過鞋嗎?你是怎么買鞋的?帶著尺碼嗎?
2.教師講解:在古代,人們也將鞋稱作“履”。板書“履”,指導寫法、讀音。
3.今天我們要學的寓言就是與買鞋有關的,我們一起穿越,去看看一個古代的人是如何買鞋的,看看他的經歷對我們有什么借鑒。
二、學生自學,圈點勾畫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數(shù)遍,讀準字音,通順句子。
2.抽查學生,正音(多音字:度、寧;易錯字:吾,遂)。
3.聽錄音朗讀,感受哪些地方讀得比自己好。
4.出示朗讀的節(jié)奏輕重,讓生練習讀出韻律來,齊讀。
三、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引導學生回顧讀懂文言文的幾種方法。比如結合注釋;反復朗讀;聯(lián)系上下文;查閱工具書等。
2.學生用總結的方法,自主讀書,試著讀懂每個詞語、句子,進而弄懂整篇課文的意思;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小組間互相交流,特別是一些自己沒有弄懂的字詞。
4.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重點弄懂這幾個疑難句子,如:“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試之以足”等。
5.讓學生將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其他學生認真聽,聽后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四、小組學習,分組展示
1.觀看《鄭人買履》的動畫短片,給它配音,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思考,并試著加上自己的話。
2.小組內部展示朗讀,并選出選手。
3.學生自由搭配,排練話劇。朗讀鄭人和路人對話的學生,認真思考想象他們說話時的神態(tài)、心理,體會讀時的語氣情感。
4.讓學生上臺表演。
5.小組展示,由各小組學生予以評價打分。
五、總結全文,思考寓意
1.這個鄭國人最終買到鞋沒有?為什么?
2.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錯在哪里?
3.生活中有沒有像《鄭人買履》相似的人或事?
4.寓言的特點就是借助講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學了這個故事,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擴展閱讀,深化主題
1.展示課外閱讀《鄭人避暑》。
2.思考:這個故事又是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個鄭人是真的.鄭人嗎?
3.介紹作者韓非和《韓非子》,明白韓非的變革思想和唯物的發(fā)展論。
七、布置作業(yè)
1.讀熟課文,背誦全文。
2.將這個故事講述給他人聽。
【附】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遇到文言文,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初步學習文言文的關鍵,不能讓學生產生怕學文言文、厭學文言文的消極心理。引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需要把文言文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減少陌生感和距離感。
這則寓言是一個哲理寓言,通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道理。學生只有在讀懂故事的情節(jié)梗概之后才可以引發(fā)深思,對于故事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要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思考與個人成長體驗緊密聯(lián)系,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意識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從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教育教學的最根本目的。
《鄭人買履》教案 2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fā)思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實際。
教學重點:
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教學難點:
除了繼續(xù)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教學準備:制作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樣的鞋?那父母領你們去買鞋時,你們都怎樣去選擇適合自己腳的鞋呢?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想買鞋的人與你們做法可不一樣,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一個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你們學習哪些寓言故事?你又從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則寓言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那這則《鄭人買履》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這節(jié)課一定會找到答案。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范讀。
2、學生練習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寧信度無自信也”這幾句中“度”的讀音)
3、再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在讀“何不試之以足?”一句時,想象一下賣鞋的人現(xiàn)在心情怎樣?應該怎樣讀?在讀“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買鞋的人覺得自己的'做法怎樣?應該怎樣讀?師生對讀)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試讀。
5、同桌倆猜猜這篇古文講了什么意思?
三、對照注釋,自悟句意。
1、同桌倆對照課后注釋,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說。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在檢查“寧信度無自信也”一句時,多讓幾個學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沒有變?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四、回顧寓言,領悟寓義
1、播放《鄭人買履》動畫片。
2、讓學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鄭人買履這樣的現(xiàn)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動腦筋,不能照搬現(xiàn)成的經驗,避免出現(xiàn)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課后作業(yè)
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yè)
1、把這個小故事講給你的父母,朋友聽。
2、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3、選擇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4、自學文言文《刻舟求劍》,領悟寓意。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教案 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教學重、難點:
1、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如“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后、失敗!笆刂甏谩保悍N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 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 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 最能體現(xiàn)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 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 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七、探究學習
分析鄭人形象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什么
八、興趣作業(yè):
1、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2、由于這個人的生搬硬套,墨守成規(guī),沒買到鞋。請大家做一個小編導,充分發(fā)揮想象,為《鄭人買履》編寫續(xù)集,寫在日記本上。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寓意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2)說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談了它的現(xiàn)實意義。
《鄭人買履》教案 4
學習目標
1、學習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點。
3、學會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內容,翻譯課文。
4、領悟寓言的寓意。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和掌握重要詞句。
2、領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3、背默,形成積累。
學 習 過 程
說 明
預習板塊
1、關于寓言: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它常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育意義的故事。結構大多簡短,具有故事情節(jié)。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后為文人作家所采用,發(fā)展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體裁。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寓言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來。如在《孟子》《莊子》《韓非子》以及《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等書中,就運用了不少當時流行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對事理的說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傳為警句、格言。
2、填空:
《鄭人買履》選自《》,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探究板塊
活動一: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
買履者( )自度其足( )寧信度 ()()遂不得履 ( )
活動二: 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買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
市罷( )而忘操之( )( )(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寧信度( )何不試之以足( )( )( )
活動三:翻譯句子:
、偌胺矗辛T,遂不得履。 。
②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蹖幮哦龋瑹o自信也。 。
檢測板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
、俣弥渥。( 同 )
、诜礆w取之。( 同 )
2.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試之以足
B.寧信度 無自信也
C.鄭人有欲買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義。
、偃≈ )
②試之( )
、壑林校僦 )( )
4.翻譯:
、汆嵢擞杏I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趯幮哦龋瑹o自信也。
5.這則寓言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請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6、你覺得最后兩句對話是否多余?為什么?這則寓言給我們什么啟示?我們能從鄭國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訓?
延伸板塊
美文賞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1.解釋加點字:
、偬镏杏兄辏 )
、谕米哂|株( )
、壅垲i而死( )
④因釋其耒( )
、菁綇偷猛茫 )
⑥不可復得( )
、邽樗螄Γ )
、嘁韵韧踔 )
、嶂萎斒乐瘢 )
、饨裼韵韧踔 )
2.翻譯:
、僖蜥屍漶缍刂,冀復得兔。
、谕貌豢蓮偷茫頌樗螄。
3.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談談你的看法。
《鄭人買履》教案 5
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習了解古代文化的興趣。
2、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學習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指導朗讀,理解寓言內容,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2.除了繼續(xù)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想: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多嵢速I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并不陌生。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
3、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zhàn)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fā)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俄n非子》是戰(zhàn)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詞字義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家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4、翻譯下列各句
、傧茸远绕渥,而置之其坐
、谥弥,而忘操之。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5、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四、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節(jié)奏、句子的停頓,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讀。提示:有個字出現(xiàn)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么嗎?(度duó——量長短;度dù——尺碼)為什么?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3)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來可不容易,老師相信你一定有辦法學會它,你準備用什么辦法進行學習呢?(師生總結學習方法。)
(4)請大家運用以上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容,發(fā)現(xiàn)疑問時多讀幾遍課文,再解決不了的大家一起來幫你。
。ㄔO計自學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2.小組探究學習
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討論解決。小組中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組學習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你們還遇到了哪些疑問?(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市,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庇谑,趕緊跑回去拿尺碼。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哪個小組愿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樣嗎?
5.誰能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需要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jié)奏。]
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庇谑,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五、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說他,如果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再討論。)
3.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zhí)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磥磉@則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點。
4.生活中有沒有像“鄭人”這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六、總結學法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我們一起來總結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2.聯(lián)系實際,提示寓意。
七、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運用學到的方法預習《刻舟求劍》,并把《鄭人買履》這個故事講給朋友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寫一寫學習《鄭人買履》后的感受。
3.排練課本劇《鄭人買履》。
八、當堂檢測,查缺補漏:
九、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句子寫出了人物怎樣的特點?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十、 查找“鄭人買履”這個成語的近義詞或帶“履”字的成語,全班進行交流。如履薄冰、步履維艱、削足適履、如履平地
《鄭人買履》教案 6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犊讨矍髣Α分v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多嵢速I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xù)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ㄟ@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ㄟ@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jù)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jù)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jù)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jù)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ㄟ@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氐郊覌寢屄牶笳f: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xiàn)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shù)乇硎鱿鄬膶嵗剡@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鄭人買履》教案 7
學習目標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依據(jù)語言材料,聯(lián)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重點:自主、合作學習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難點:依據(jù)語言材料領悟寓意。
教學設計理念:
依據(jù)《課標》關于義務教育第二階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在教學中以生為本,面向全體,注意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初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注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學習興趣,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識字、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入境始與親”。
師:認識我嗎?(學生沒有反應,突然一生舉手)
生:認識。(師略帶驚訝,笑問。)噢,怎么認識的?
生:屏幕上有你的名字。(師高興地走過去)你真會觀察。我叫什么名字?叫給大家聽。
生:(不好意思地低聲)童--強(眾笑)。
師:是的,我姓童,叫童強。其實,老師的名字就是用來叫的,別怕,你能大膽地大聲地叫嗎?
生:(大聲地)童——強(笑聲)
師:你叫什么名字,能交個朋友嗎?(略)握個手,交個朋友吧。(握手,大家笑了)
師:你們想叫我什么?
生:童老師。
生:童強老師
。師:除了老師,你還想叫什么?
生:童先生。(笑聲)
師:是的,過去人們管老師就叫先生,還是老師。
生:童叔叔。
師:有禮貌。誰還想怎么叫?
生:童大哥。ù蠹倚Γ
師:哎,我是大哥,你就是小弟弟了。叫什么名字?(生報姓名,師握手)那,我可以叫你×小弟。ū娦Γ┻有誰想怎樣叫?(半晌)
生:(低聲地)老頑童。(哄笑)
師:(激動地走過去,握住學生的手)好哇,你也這么叫我。其實我的同事經常這樣叫我的。你們看我雖然年紀大了,總是一張娃娃臉,整天笑嘻嘻的,像不像老頑童呀?(生齊聲說:像。┖⒆觽儯还苣銈兘形沂裁,我都很高興和大家交朋友。今天我很高興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共同度過這愉快的40分鐘。下面我們開始上課吧。
二、揭示課題,質疑激思。
1、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寓言故事《鄭人買履》(師邊板書課題邊說)“鄭”是左右結構,左邊是“關”,右邊是雙耳刀;“買”字是生字,上面是橫勾,下面是“頭”字;“履”字是半包圍結構,這個字比較難寫,上面是尸字頭,下面的左面是雙人旁,右面是復習的“復”。請一起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2、讀完課題,大家想知道些什么?生質疑:鄭人是什么人?“履”是什么意思?“鄭人買履”是什么意思?那個人為什么買履?他是怎樣買履的?他買到履了嗎?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帶著你們提出的問題一起學課文,相信我們通過讀書一定能弄清楚的。
三、初讀感知,學習生字。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讀的時候可以把不認識的字用短橫勾畫出來,想辦法認讀它們。(生自由讀文)
2、下面請同桌之間相互請教,學習你不認識的字,并給你不認識的字注上拼音,多讀幾遍。(生互相請教,師巡視指導)
3、剛才同學們學得很好,F(xiàn)在請看這些生字,大家都認識嗎?(課件出示生字詞語:鄭、履、挑、賣、鞋、碼、振)
4、識記生字。
。1)請試著讀一讀并想辦法記住它們。
(2)誰愿意給大家讀讀。(指名認讀)
。3)請想想這些字你是怎么認識的?
生: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認識的。
師: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認識那么多字了,了不起!
生:我以前讀書時認識的。
師:讀書可以識很多字。讀書不但能識字,還能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生:我爸爸以前教我的。
生:我讀課文時,讀著讀著就會了。
師:根據(jù)上下文猜讀,也是識字的一種好方法。
生:我是看拼音認識的。
生:我是問同桌的。
師:學會請教是一種好習慣。古人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生:“鞋”字我是在皮鞋店認識的。
師:是的,生活是一本無字大書。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4)誰能說說你記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記住的?(師依次引導讓匯報,學生的匯報基本上是換偏旁、加偏旁的方法,老師要肯定這些方法)
。5)重點引導識別“買、賣”。
師(指著“賣”問):這個字你是怎么記住的?(生:給買家個十字頭;)這是熟字加偏旁的方法。那么這個“賣”字為啥有個十字頭?
生回答:有十字頭就表示自己有東西往出去賣。
師:課文中有個“買”字,沒有十字頭,它和這個“賣”字一樣嗎?這個“買”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沒有十字頭,表示沒有東西,要拿錢去買。
師:這兩個字的讀音一樣嗎?怎么讀?(生讀字音)像這樣的字在我們中國的漢字里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字形相似,讀音相近,可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應多留心、多注意。
師小結: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看出,學習生字的方法很多,可以在生活中識字,可以通過讀書識字,也可以請教別人......識字的方法我們還真說不完,因為生活處處皆學問。請大家今后多留心,做學習的有心人,F(xiàn)在我們一起把生字讀三遍。(生讀后師評價:同學們讀得真準。
5、這些生字所帶的詞語會讀嗎?(課件出示詞語:鄭人買履、挑中、賣鞋、尺碼、急急忙忙、振振有詞)先請同學們自己試一試;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呢?(一生讀后把“挑中”的“中”讀成了三聲。)這個詞應該怎樣讀?(指名糾正)這是個多音字,在這兒應該讀—生:四聲。誰能用另一個音組個詞?(生:中,中國)是的,我們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國。(生:中午、中間、當中……)師:誰還愿意讀?(生紛紛舉手)師評價:同學們舉手真積極,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有不舉手的,走到一生身旁)我多么希望這位同學能勇敢地站起來讀給大家。(生大聲讀)
師:你讀得真好!這就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不起呀!老師希望你今后能大膽舉手,積極表現(xiàn)自我。再請大家一齊讀這幾個詞語,每個詞語讀兩遍。
6、寫字指導。課文中有三個生字是要我們一定會寫的,請大家拿出鋼筆描一描,練一練,體會它們的寫法。(生描寫)
四、熟讀課文,理解詞語。
1、前面同學們學習得真認真,現(xiàn)在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邊讀邊勾畫不懂的詞語,再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讀畫詞語,教師巡視,請幾名學生把不懂的詞語寫到黑板上。整個讀完后,教師追問)師:還有沒有不懂的?我?guī)湍銓懙胶诎迳。(一生說“直接”)
3、請大家讀讀這些詞語。(生齊讀)
4、這些詞語,有的可能需要幫助,有的讀讀課文就會懂的。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想想它們的意思。
5、檢查交流。誰讀懂了哪個詞語?
生:我讀懂了“尺碼”。就是量到的尺寸。
師:對。尺碼,在文中指的就是那個鄭國人量自己的腳得到的尺寸。我們再讀讀這個詞語。(生讀兩遍,師擦掉)
生:急急忙忙是很著急,匆匆忙忙的意思。
師:用同義詞或近義詞幫助解詞,也是一種好方法。那,誰讀懂“鄭人買履”的意思?(師引導,生回答)鄭人就是——鄭國人;履就是——鞋。那么,“鄭人買履”是什么意思?
生:“鄭人買履”就是鄭國人到集市上去買鞋。(師擦掉)師:集市是什么意思?(沒人舉手)你們可以猜一猜。
生:集市可能是商場;
生:可能是超市;
生:可能是市場。
師:同學們猜得很不錯。集市指的就是農村或小城鎮(zhèn)中定期舉辦的買賣貨物的市場。跟城市里的超市、商場等差不多。(師擦掉)
師:直接是什么意思?(生思考,師引導)像這樣的'詞語我們可以聯(lián)系生活去理解。比如,同學們下午到校,一進校門,沒有到別的地方去,就來到教室。我們可以說,下午到校,同學們一進校門就——生:直接進了教室。
師:但有的同學進了校門后,或先到操場玩一玩,或先去上趟廁所,再走進教室,這就不是——生:直接進教室。(師擦掉,黑板上只有“寧可、振振有詞”)師:像“寧可、振振有詞”這兩個詞語大家可能還理解得不夠準確,后面我們學習課文時再理解吧。
6、現(xiàn)在請大家聽老師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師聲情并茂地讀后,掌聲熱烈)生: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鄭國人想買一雙鞋,他先量了個尺碼,可到了集市上給忘了,又回家去取,可是集市已經散了,結果他沒有買到鞋的事。
五、細讀課文,領悟寓意。
1、師:看來課文的主要內容大家是弄明白了,那這個鄭國人是怎樣買鞋的呢,請大家先看一個動畫,邊看邊聽邊想。(播放動畫課件)
2、現(xiàn)在請大家默讀課文,再想想這個鄭國人是怎樣買鞋的?(生讀后,師邊引導匯報邊相機板書:量——忘——拿尺碼)師:這個人先——生:量了尺碼。師:可是到了集市上,卻——生:發(fā)現(xiàn)忘了尺碼。師:于是他就——生:跑回家去拿尺碼。
師:那這個人買到鞋了嗎?他為什么沒有買到鞋呢?
生:他沒有買到鞋。因為等他把尺碼取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
師:假如你是這個鄭國人你會怎么做?
生:假如我是鄭國人,我忘了尺碼,我就會用自己的腳去試的。
生:我不會像那個人一樣去量尺碼,要買鞋我直接用腳去試不就行了嗎?
師:那那個鄭國人是怎么想的?請大家讀讀最后一段。
。1)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有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這人振振有詞地答道:“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師:先自己讀,注意讀好問號和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生自由地讀)
。2)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呢?(指名讀)
。3)指導讀。師:誰能帶上你的動作、表情和聲音再讀一讀呢?(指名讀)
。4)引導理解。
師:讀了這段話,我們看看那個鄭國人是怎么想的?(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他想: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生:他只相信量的尺碼,卻不相信自己的腳。
師: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可以看出,“寧可相信”可以理解為“只相信”(板書:只信。擦掉“寧可”)也就是說他只相信量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板書:不信)
。5)引導理解“振振有詞”。
師:那么現(xiàn)在誰能說說“振振有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自由談)
生:“振振有詞”就是那個人理直氣壯地樣子;
生:就是理由很充分的樣子;
生:就是顯得很有理由的樣子。
師:看來我們還是請教請教字典或詞典老師吧。課前老師已經查好了,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振振有詞”的意思,其中“似乎”加點。振振有詞: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說個不休。)先自己讀讀它的意思。(先自己讀,再指名讀)
師:注意這個“似乎”,如果把“似乎”取掉,讀讀看意思和原來一樣嗎?(指兩名學生分別讀原句和沒有“似乎”的句子。)
師:取掉“似乎”,表示理由很充分,但是,有了“似乎”,說明看起來他的理由很充分,實際上理由一點兒也——(生補充:不充分)?磥斫窈笸瑢W們說話作文時一定要注意恰當?shù)赜迷~。請大家齊讀“振振有詞”的意思。(生讀,師擦掉“振振有詞”)
師:下面誰能“振振有詞”地讀讀這個鄭國人的話。
。ㄉx)師:請大家一起““振振有詞”讀一遍。
3、領悟寓意。
(1)評價買鞋人。
師:學了這個故事,讀了這個人“振振有詞”地回答,你覺得這個鄭國人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太笨了;太傻了;太死板了……(板書:傻)
。2)合作討論:鄭國人傻在哪兒。
師:是呀,他只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可見這個人真傻啊!
生:老師,我想勸勸這個人。
師:噢,想勸呀,待會兒再勸吧。我們先看看這個人他到底傻在哪兒呢?
師:(師結合板書引導——生補充)這個人先干了什么?——
生:先量了尺碼。師:難道買鞋一定要先量尺碼?——
生:不一定。師:不是不一定,而是完全沒有那個必要!由此可見他很傻!師:既然忘了拿尺碼,就應該怎么做?——生:就應該拿腳去試。師:可他是怎么做的呢?——生:他又跑回家去拿。師:可見他很傻!更可笑的是他只相信——生:尺碼;師:也不相信——
生:自己的腳。
師:可見他不明白這尺碼是——
生:這尺碼是比著他自己的腳量出來的。(師相機板書:尺碼←腳)可見他是傻到極點了。
(3)揭示寓意。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明白這個人傻在哪兒了。如果老師就是那個鄭國人,你想怎樣開導開導?
生:你這人真傻,買鞋難道需要量好尺碼,才行嗎?
師:我寧可相信尺碼。
生:你太傻了,忘了尺碼就應該拿自己的腳去試呀!
師:可我只相信尺碼呀!
生:(激動地)我來問你,你知道那尺碼是怎么來的?
師:當然是我量自己的腳得來的呀!
生:那是先有腳還是先有尺碼呀?師:當然是先有腳呀。
生:既然你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你要它干什么,還不如剁了的它!
師:哎喲,別,千萬別剁我的腳。我現(xiàn)在寧可相信自己的腳,也不相信尺碼了!(掌聲)
。4)聯(lián)系生活,深化寓意。
師:同學們,雖然這是個寓言故事,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我們的身旁也不乏類似的事情發(fā)生。你們能說說嗎?
生:作題時不仔細讀題,人家的題已經變了,但還套用以前的公式去做,結果做錯了。
生:寫作文時,不管用得對還是錯,都要用上那個詞語,結果用錯了,還弄得除了笑話。
生:說話時,不看情況,不分場合,別人以前教他的話,一點也不變通,原原本本地說出來,結果引起了誤會,好心腸,卻辦了件壞事情。
師:是呀,看來我們平時說話、作文、做事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千萬不要像前面同學說的那樣,免得出錯。那么,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明白了什么呢?
生:我明白了做什么事不能生搬硬套,不然的話會什么事也干不好的。(板書:不生搬硬套)
生:我明白了做事情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不能像那個鄭國人一樣死板。(板書:聯(lián)系實際)
生:我明白了做事情時要靈活,不能不顧實際做傻事。(板書:要靈活)
4、教師總結,講述寓意。
師:看來同學們都明白了這則寓言的意思了。這則寓言就是要告訴人們做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生搬硬套的道理。
六、課堂延展,講述寓言。(機動)
七、結束語:同學們,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往往通過一個小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后發(fā)人深省,韻味悠長。課后請大家借閱《伊索寓言》等寓言故事,共同感受語言的魅力吧!
《鄭人買履》教案 8
準備:
成語卡片、圖片、繩子、音樂磁帶
過程:
一、引題
1、猜謎: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樣,會跑會走。
謎底:腳
2、讓我們來低頭瞧一瞧,我們的小腳朋友現(xiàn)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為什么我們都要穿鞋子呢?每個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樣嗎?
引導幼兒討論鞋子對腳的保護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著合適的尺寸才舒服。
二、聽聽、說說、學習成語
1、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從前,鄭國有一個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破了,就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集市:古時候做生意的人會在特定的時間里,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在他去買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打算買鞋時帶上它?墒,他記性不好,臨出門時,把小繩落在家里了。
提問:你們猜猜看,鄭國人會不會買到鞋子?
2、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這個鄭國人到底有沒有買到鞋子呢,請接下來聽故事。
集市離他家較遠,他一路小跑來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熱鬧: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商品應有盡有。鄭國人也顧不得多看,直接來到鞋鋪前。鞋的樣式很多,他左挑右選,終于挑了一雙自己滿意的.。正準備掏出小繩,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發(fā)現(xiàn)小繩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趕回到集市時,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shù)的店鋪都關了門。他來到鞋店,鞋店也關門了。鄭國人鞋子沒買成,十分沮喪。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用什么辦法去買鞋子呢?
3、欣賞故事第三部分
幾個過路的人知道情況后,紛紛不解地問:“用腳試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適了嗎?”
三、引導幼兒認識成語“鄭人買履”
剛才我們聽的是一則成語故事,題目叫“鄭人買履”。履:鞋子。誰能說說“鄭人買履”是什么意思嗎?
小結: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適,用腳穿上試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鄭國人卻不明白。這篇故事諷刺(笑話)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說是自以為都是對的人。
四、教師朗讀,
幼兒跟念,及時糾正幼兒發(fā)音。
1、鄭人買履
2、熙熙攘攘
3、應有盡有
五、游戲:我試我試我試試試
玩法:請五位穿同一類型但尺碼不同的鞋子的幼兒,脫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圍坐在一起,誰最先試穿上自己的(合適)的鞋子為勝。游戲進行2到3次。
目標: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了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
2、喜歡成語故事,體驗成語學習活動的樂趣。
《鄭人買履》教案 9
教學目標:
1、學會四個生字,理解語句意思,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不應拘泥守舊,要學會變通的道理。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3、通過學習,感受文言魅力,學生對文言文有閱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課文,學習小“金鑰匙”一邊讀一邊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嘗試誦讀文言的寓言故事,文白對讀,趣味誦讀。
2、懂得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
導學案設計:
1、讀——仔仔細細閱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理解——對照譯文,理解句子,了解課文內容。
3、質疑——有什么疑問,標注出來。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活動:
聊一聊買衣服或鞋子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猜字揭題。(觀察課文插圖“履”。) 【板書“猜”】
2、介紹作者:(先讓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韓非子》,現(xiàn)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tǒng)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二、試讀質疑
(一)質疑并檢查自學情況
1、引導學生質疑課題。
2、檢查預習。
、俜怕暲首x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谥该x,正音。
、蹖W習多音字:度、寧。生字:罷。
(二)理解故事大意
1、古文譯文對照讀!景鍟皩φ兆g文”】
2、理解課文大意。
3、說說寓言的主要內容。
(三)趣味讀文
1、讀出節(jié)奏——跟讀、搖頭晃腦讀。
、俾牱蹲x。
、谧杂删氉x,讀出節(jié)奏。
、廴嗪献鞲x。半句半句讀,古文——譯文!景鍟胺磸驼b讀”】
三、研讀交流
1、默讀思考。把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并小組討論,試著解決。)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板書“且置履”。隨文了解“坐”——“座”】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于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板書“不得履”。隨文了解“反”——“返”!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薄景鍟皩幮哦,無自信”】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2、分角色朗讀本文。
3、討論:最終這個鄭國人沒有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你覺得這個鄭人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你從中感悟到什么?(做事不能過分拘泥于形式,要從實際出發(fā)。)【板書“從實際出發(fā)”】
四、拓展延伸
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zhí)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請聯(lián)系實際加以說明。
五、總結升華
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所以我們學習文言文課采用“猜、對照譯文、反復誦讀”的方法。
六、作業(yè)布置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2、擴寫。注意寫出當時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且置履 不得履
寧信度,無自信
(從實際出發(fā))
(副板書)文言文:猜、對照譯文、反復誦讀)
《鄭人買履》教案 10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的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3、能根據(jù)注釋,借助工具書讀懂句子,講寓言故事;
4、懂得寓言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讀通課文,理解寓意,表演課本劇。
重難點的突破:
1、課前加強預習,以各種方法指導朗讀;
2、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
教學方法: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道具:表演用的尺子和短繩子;
2、課文錄音。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習目標
1、問題: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不同體裁的文章,你能舉例說明都有哪些文學體裁嗎?
小說——《猴王出世》;古詩——《泊船瓜州》;寓言——《矛下盾》;劇本——《奴隸英雄》;現(xiàn)代詩——《延安,我把你追尋》;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等。
2、那么“寓言”這種文學體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對,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小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寓言不光要了解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明確其道理,從中受到啟發(fā)。我們剛學了一則寓言《矛下盾》,能背嗎?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寓言二則》中的第二則寓言《鄭人買履》,(板書課題),學生將課題齊讀一遍。
3、指導書寫,明確課題的意思。
“鄭”字是左右結構,右耳旁,右耳旁的彎鉤可以寫大一點,如果是左耳旁,寫彎鉤時要寫得小一點,以便讓出位置給右邊的部分,我們做個也要學會“禮讓”;“履”字是半包圍結構,書寫時,要使“尸字頭”要能包容里面的部分,我們做人也要學會“包容”。(教師示范書寫,學生按要求書寫)“履”解作什么呢?整個題目如何解呢?“履”解作“鞋”,題目的意思是“鄭國人買鞋”。
【一、讓學生舉例說明文學體裁,幫助學生整理所學過的知識;
二、由“寓言”導入,其實就是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
三、指導書寫,既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又教育學生做人,是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二、讀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同學們,學習課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首先請同學們看課文,聽錄音,聽聽“錄音”是如何讀的。(放錄音,學生聽錄音)
2、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工具書,互相幫助,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能一組讀得最好。(小組自學,教師巡視,隨機指點)
3、全班交流讀書的情況
小組派代表朗讀——評一評,讀一讀——小組比賽讀——個別讀——挑戰(zhàn)讀——分男女生讀——齊讀。
【一、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同是也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xiàn);
二、讀書是語文課堂上最好的學習方法,本環(huán)節(jié)采用各種不同的讀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讀書的機會,感受到成功和樂趣!
三、說說故事,理解課文內容
1、同學們,這則寓言是文言文,我們還要將它譯成白化文,同樣還是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相互交流,弄清每一句話的意思。實在不懂的地方舉手,老師會幫助你們的;
2、小組內相互交流,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輔導;
3、全班交流每句話的意思,師生互相訂正講得不合理的地方,將課文的意思講清楚。主要講清楚“先自度其足”的“度”(度量)和“寧信度”的“度”(尺碼),“反歸取之”的“反”(回到家里)和“及反”的“反”(回到集市);
4、教師讀一句文中的話,要求學生能講出那句話的意思,不會的相互間可以提醒、幫助;
5、小組內再一次相互說一說課文的意思;
6、改編成一個完整而具體的故事,講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可以引導學生補充以下內容:買鞋的原因,買鞋前的想法,來到集市上看到的熱鬧景象,沒買成鞋的懊悔樣,別人還有可能說的話,你對鄭人的評價等。
要求:語句要生動,語言要得體,有禮貌。
小組交流——派代表講故事——評一評,作進一步的補充,使故事進一步完整——再講故事。
7、議一議寓意;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指導學生以“寓言通過___________的故事,說明了___________,諷刺 ___________。”的句式來說完整的'話。
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談看法,不求統(tǒng)一的答案,只要說得有道理就可以:
1、從整個故事來看,說明做事不要太呆板,要靈活,善于變通;
2、從那個鄭國人忘了帶尺碼,說明做事不能馬虎,要小心,多帶點記性;等等。
【一、語文課上如果不從語言文字入手,不談語言文字,那么語文就失去了它固有的作用和魅力,對文言文來講,講清一些易用混淆的詞就顯得更加重要;
二、小組交流合作,互評補充,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可以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豐富每一個學生的想象;
三、“用教材教”,引導學生講故事,進一步豐富了教材的內容,同時將教材內容轉化成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習慣,進一步體現(xiàn)了語文的工具性,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實踐中,將享受到精神的愉悅;
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地談看法,這也尊重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演演劇本,內化課文語言
1、同學們,則才大家說得很好,想不想演一演這個故事呀?如果由你選擇,你想演什么角色?你覺得自己適合演哪個角色呢?學生自己根據(jù)自己的個性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
2、演前交流:
A、要演好這出課本劇,每一個角色要注意什么?集體討論。
B、作為那些圍觀的人,又可以說些什么呢?
3、演員上臺表演。
4、演后小結,第二次再演。
【一、語言文字只是一種符號,“演”是把文字具體化的過程?吹轿淖植皇悄康,必須驅動想象,從文字看到一幅幅圖畫,“演”就是從文字看到圖畫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領悟文章的旨趣,是一種可貴的情感體驗;
二、能上臺表演的學生是少數(shù),但演前的交流卻使每一個學生都做了一回“導演”,這是一個領悟課文語言文字的過程,體現(xiàn)的是一種群體的合作互補,是一種研究性學習;
三、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這種選擇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積極狀態(tài)將得到極大的調動,課堂達到又一個高潮!
五、故事總結,遷移延伸
1、故事:同學講課前收集的故事;
2、總結:我們在做事情時要靈活變通,舉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經驗所束縛,眼界要開闊。
《鄭人買履》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xiàn)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xiàn)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以免出現(xiàn)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yè):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鄭人買履》課堂練習
姓名班級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鄭人買履》教案 12
1、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通過描寫一個只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的鄭人買履而買不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動,諷喻性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2、學生分析
學生基礎不十分好,對學習文言文和審議有難度,要多花時間識記背誦,教師還要多加引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重要的詞、句,深入領會這則寓言蘊涵的道理;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熟讀領會文章的含義;通過翻譯掌握重點的詞、句;討論課后題目,領會寓言蘊涵的`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工作中不應迷信教條,要尊重客觀實際;培養(yǎng)隨情勢變化而變更觀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課文,根據(jù)理解復述課文,明白寓意。
難點:引導學生從學習審議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fā)想開去,學以致用。
5、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寓言的材料,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生字詞和作者簡介
6、課時安排:
一課時
7、教學流程設計
一、從平時買鞋的方式導入新課(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我們是怎么買鞋的?
2)板書課題
3)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人幾種鞋樣。
學生活動
1)踴躍舉手回答
2)進入新課學習
二、檢查預習情況(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巡查課堂,檢查作業(yè)
2) 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讀誤讀
學生活動:
1)把作業(yè)擺在課桌上待老師檢查
2)一個學生上黑板完成作業(yè)。
三、了解寓言(約1分鐘)
多媒體展示有關寓言知識。
四、指導閱讀,了解文章(約8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放錄音
2)請同學跟著老師讀課文。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學生活動:
1)認真聽讀
2)積極朗讀,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五、指導幫助,復述課文(約10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同學們翻譯課文
2)請四個同學復述課文
學生活動:
1)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怎樣復述課文。
六、理清順序,探究寓意(約24分鐘)
教師活動:
1) 這則寓言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請找出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2)放課件制作的動畫,導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3)你覺得鄭人買履中買鞋人可笑之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回答:
起因:把尺碼放在家中
經過:發(fā)現(xiàn)忘帶尺碼,回家取。
結果:集市散了,沒買到鞋。
2)思考、踴躍發(fā)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業(yè):(在黑板展示)
9、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給自己買鞋,忘帶尺碼,結果沒買到。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提示鄭人固執(zhí)己見。
寓意: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10、教學反思:
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對故事的動畫制作很有興趣,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處:理解能力差,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在等待、觀望,有點不知所 ,有待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鄭人買履》教案 13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形式,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以朗讀法為主,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在領悟中升華感情;
3、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培養(yǎng)樂于創(chuàng)造的心理品質。
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3、學習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教學方法;講讀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課前搜集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盜鈴、拔苗助長等)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點:語言簡潔、凝練
二、作家、作品
1、韓非:戰(zhàn)國后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一起受學于荀子。因見韓國日益削弱,上書韓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國強兵,韓王不聽,退而著書十萬余言。書傳至秦國,秦王大為賞識,于是發(fā)兵攻韓,迫使韓國送韓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韓非被拘入獄,后被李斯毒死于獄中。
2、《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zhàn)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導閱讀,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寧(nìng)度(duó量長短dù量好的尺碼)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
四、指導復述課文
1、文章言簡意賅,下面就請同桌合作,根據(jù)課后的注釋,自己試著翻譯課文,并試著復述。
2、找同學復述課文,注意應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進行復述,不要求跟課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順序,探究寓意
1、閱讀這則寓意,按順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怎樣看待“鄭國人”,怎樣看待“鄭人買履”。
7、體會文章寓意
。1)從鄭人相信尺碼的角度來看,其寓意在于告誡人們做人做事應從實際出發(fā),不應固守習慣、墨守成規(guī)。
。2)從鄭人返家取尺碼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為遇事不可太機械,而應隨機應變,靈活機動地處理各種變化的問題。
六、作業(yè)翻譯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齊背《鄭人買履》。并導入新課。
二、學生交流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1、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2、《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戰(zhàn)國末期秦國的相國呂不韋的門客編寫的一部書,是雜家的代表著作。此書語言精練,《史記呂不韋列傳》說,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三、指導閱讀,讀準字音。
涉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四、學生自讀,理解重點語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劍之所從墜。
(1)是,指示代詞,這兒。
。2)所……者,……的`地方
(3)所從墜,(劍)墜落的地方。意思是:這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3、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
。1)若,像。
(2)“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4、對文中一些字詞的理解。
“墜”寫出楚人的慌亂,“遽”寫出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5、寫法評析: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看來不應靜止地看問題。
五、總結學習成果。
1、你有什么辦法找到這把劍?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里?
3、兩則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zhí)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jù)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鄭人買履》教案 14
1、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通過描寫一個只信尺碼,不信任自己的腳的鄭人買履而買不到的故事,告知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勝利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動,諷喻性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2、學生分析
學生根底不非常好,對學習文言文和審議有難度,要多花時間識記背誦,教師還要多加引導。
3、教學目標
1)學問與力量:把握重要的詞、句,深入領悟這則寓言蘊涵的.道理;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熟讀領悟文章的含義;通過翻譯把握重點的詞、句;爭論課后題目,領悟寓言蘊涵的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工作中不應迷信教條,要敬重客觀實際;培育隨情勢變化而變更觀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課文,依據(jù)理解復述課文,明白寓意。
難點:引導學生從學習審議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fā)想開去,學以致用。
5、教學預備
1)搜集有關寓言的材料,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生字詞和簡介
6、課時安排:
一課時
7、教學流程設計
一、從平常買鞋的方式導入新課(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我們是怎么買鞋的?
2)板書課題
3)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古代人幾種鞋樣。
學生活動
1)踴躍舉手答復
2)進入新課學習
二、檢查預習狀況(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巡查課堂,檢查作業(yè)
2) 教師訂正學生的錯讀誤讀
學生活動:
1)把作業(yè)擺在課桌上待教師檢查
2)一個學生上黑板完成作業(yè)。
三、了解寓言(約1分鐘)
多媒體展現(xiàn)有關寓言學問。
四、指導閱讀,了解文章(約8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放錄音
2)請同學跟著教師讀課文。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答復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學生活動:
1)仔細聽讀
2)樂觀朗讀,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答復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五、指導幫忙,復述課文(約10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同學們翻譯課文
2)請四個同學復述課文
學生活動:
1)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2)小組爭論,怎樣復述課文。
六、理清挨次,探究寓意(約24分鐘)
教師活動:
1) 這則寓言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請找出大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放課件制作的動畫,導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3)你覺得鄭人買履中買鞋人可笑之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
1)分組爭論,答復:
起因:把尺碼放在家中
經過:發(fā)覺忘帶尺碼,回家取。
結果:集市散了,沒買到鞋。
2)思索、踴躍發(fā)言,答復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業(yè):(在黑板展現(xiàn))
9、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給自己買鞋,忘帶尺碼,結果沒買到。
其次層:通過人物對話,提示鄭人固執(zhí)己見。
寓意:故事告知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勝利的。
10、教學反思:
同學們學習樂觀性很高,對故事的動畫制作很有興趣,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感受,缺乏之處:理解力量差,還有一小局部同學在等待、觀望,有點不知所 ,有待提高學習樂觀性和文言文根底學問的把握。
《鄭人買履》教案 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文言文的特點,指導閱讀的方法。
2、能積累常用的實詞和虛詞。
3、了解寓言的特點,能體會寓意,并說說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能積累常用的實詞和虛詞。
【教學難點】
了解寓意,體會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了解寓言
1、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我們讀過,聽過很多寓言故事,請你選擇一則你認為最有意思的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學生活動:學生說說寓言故事,教師引導,你為什么推薦這個故事?評價學生的口頭敘述能力。
2、你們發(fā)現(xiàn)寓言故事的特點嗎?
A、故事短小精煉,情節(jié)完整,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B、內容大多虛構,主角可以是動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情節(jié)生動。
C、寓言大多帶有勸諭和諷刺的作用,懲惡揚善,充滿智慧。
二、初識文言,積累文學知識。
1、今天學習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來敘述的。結合書下注釋,了解文章出處。
2、在了解的'基礎上朗讀課文。
要求:第一步,讀準字音
第二步,讀準節(jié)奏
第三步,讀出人物的角色
《鄭人買履》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劍》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3、通字音,評價朗讀。
三、探究課文,學會翻譯。
1、了解文言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正式的書面語,它典雅,簡潔,但是因為距離我們的年代較遠,我們的理解有了一些難度,這需要我們在通讀的基礎上把握重點詞的意思,學會翻譯。
2、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chuàng)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3、質疑
學生提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教師指導。
4、翻譯的原則
A、直譯,由單音節(jié)詞變雙音節(jié)詞。
B、調整,包括字詞的增刪補減和句式的調整。
C、省略句補充的內容要加括號。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yè)
1、完成同步訓練
2、采取多種形式背誦課文,總結自己的背誦經驗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的內容學生并不陌生,現(xiàn)在以文言形式出現(xiàn),實現(xiàn)了小學與初中學習的過渡。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重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初步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教學方法】
歸納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延伸
1、《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分別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坍嬃艘粋呆板、迂腐、固執(zhí)的鄭人,諷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條的東西,不能靈活變通。
《刻舟求劍》講的是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船靠岸后,他立即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沒有找到。這是一個愚蠢,固執(zhí)己見,不懂根據(jù)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語。
2、寓言的寓意怎么領悟
A、通過人物對話,增強故事的諷刺效果。
B、議論、譏笑這種方法表達作者的意見。
C、沒有任何評論,讀者通過領悟自己體會。
二、課外拓展,學會解讀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芳憾咭,以為畏狐也。
1、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的解釋。
2、學會用單變雙的辦法,利用增刪調補的原則翻譯文章。
3、學會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寫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得到啟示,領會寓意。
4、能口頭復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力求說得生動流暢。
三、作業(yè)
1、完成課時達標練習。
2、背誦兩則寓言。
四、教學反思
課堂節(jié)奏稍微松了些,學生自學能力一定要重視,怎樣讀文言文要和學生一起概括
《鄭人買履》教案 1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3個認讀字,3個會寫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背誦課文。
3.了解鄭人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這個道理。
教材簡析:
《鄭人買履》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出現(xiàn)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它敘述了一個寧愿相信自己的腳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的鄭國人的故事,諷刺了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簡短有趣,用鄭人的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事情經過,鄭人因不相信自己的腳而返回家拿尺碼,最終因“市罷”而“不得履”。第二部分,借鄭人與路人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引讀者深思。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引發(fā)思考,揭示寓意。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背誦課文。
2、了解鄭人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這個道理。
教學難點:
了解鄭人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這個道理。
教具準備:
1、預學單(見附錄1)
2、課件
設計總述:
《鄭人買履》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出現(xiàn)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小學對文言文的要求是這樣的:“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倍珖≌Z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時提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xiàn)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根據(jù)這些要求,作者在設計《鄭人買履》時,有一個中心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今天學的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使用最多的一個方式就是誦讀,通過自讀、互讀、抽讀、練讀、齊讀等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了解意思,品味韻味。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也注重給學生一些文言文學法的浸潤,如要把古文讀通順、讀出韻味來,要參照譯文來理解故事,邊想著意思邊背古文會更容易背誦等。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題,了解作者
1.同學們,咱們今天要學習《寓言二則》其中的一則,這也是咱們小學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寓言,來,齊讀課題。
2.師:通過預習,誰能說一說,“鄭人買履”是什么意思?【解題】
生:鄭國人買鞋。
師:你從課題哪個字讀出了鞋子的意思?再好好讀課題——
3.師:《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關于韓非子這個人與《韓非子》這本書,哪位同學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
4.師:知道嗎,韓非子是韓國國公的兒子,他的父王卻不認可他的政治主張,他就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韓非子》一書,結果得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大力贊賞,《韓非子》這本書也成了歷代帝王必讀之書。厲害吧,那我們趕緊來讀讀他的《鄭人買履》吧。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自讀:請同學們翻開書,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是一篇文言文,老師建議大家一定要多讀幾遍,直到你覺得自己讀通了才停。
2.正音:剛才我巡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音部分同學還有點問題,誰能來讀給大家聽?這一課還有一個很難的多音字,一起來讀讀!咀x準字音】
3.同桌互讀:把這幾個字放回課文,讀給同桌聽聽,注意把字音讀準了,句子讀通了。
4.抽讀:已經讀了這么多遍課文了,誰敢站起來大聲地讀給全班同學聽?大家都像他那樣讀讀,這一次,注意斷句。
5.齊讀:練好了?拿著書,我們一起來——【讀通句子】
大家每一個字音都讀得很準,課文讀得很流利,而且還讀出了古文的一點點韻味。但是,把古文讀流暢了,只是我們學習的第一步。
三、參照譯文,讀懂故事。
1.出金鑰匙:要深入理解課文,我們還需要一把金鑰匙,接下來,我們就用它來繼續(xù)學習。請同桌兩人,一人讀古文,一人讀譯文,一人一句,讀完以后,交換再讀。明白了嗎?開始。
2.準備好接受檢查了嗎?我來讀古文,你來讀譯文,準備。
3.敢跟我換一換嗎?
4.現(xiàn)在大家讀懂古文的意思了嗎?好,那《鄭人買履》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請你先自己說給自己聽聽。我要抽一個同學!竟盼摹⒆g文互讀,了解故事大意】
你把金鑰匙用得很好,故事講得真清楚!可是我有個小疑問想請教你,課文里,這個字,為什么第一處讀duǒ,后兩處讀dù呢?【浸潤學法:古文中的多音字需要根據(jù)它的意思來確定讀音。】
四、梳理情節(jié),揭示寓意
1. 你不僅會講故事,還很會讀書。他剛剛說,有個鄭國人想買鞋,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古文中是怎么說的?我沒有聽明白他是怎么做準備的呢!臼崂斫Y構,指導朗讀!
2.可是,意外狀況發(fā)生了——鄭人“已得履”,才突然想起自己“忘操之!”于是只好給老板說——鄭人一拍腦門一跺腳,對老板說——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里。
那他想了個什么法子來應對這突發(fā)狀況呢?請把他的辦法勾出來,勾完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我們想法一致不一致。
3.是的,鄭人“反歸取之”,結果卻是——
4. 這都是什么腦子啊,我滿心疑惑地問/這人也太笨了,我問問他:“何不試之以足?”——
5.剛剛我們的對話,在古文中也有,找到它,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預備起——
6.故事讀到最后了,鄭人買到鞋了嗎? 是的,“不得履”!締l(fā)思維,揭示寓意。】
鄭人為什么買履而不得履呢?
這個“度”到底有什么作用?
那鄭人用“度”來買鞋這個方法對不對?
這就奇怪了,為什么文中的鄭人用這個方法卻沒有買到鞋子呢?
也就是說,當時間條件不允許他回家取“度”時,就應當放棄原來用“度”買鞋的方法,而采用另一個此刻的最佳方案,那就是——試之以足。
7.看看,咱們班同學都比這個鄭人會動腦筋,聰明的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嗎?寓言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是的,大家說得都對,作者描寫了這樣一個行為不可思議至極的鄭人形象,其實是想借著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大道理,和大家說得一樣,那就是——做什么事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
8.現(xiàn)在,誰知道了鄭人沒買到鞋的真正原因?
9.正是因為鄭人的呆板不知變通,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鄭人買履的故事也傳為了千古笑談,漸漸的,“鄭人買履”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當人們見到固執(zhí)呆板,不知變通的人辦事時,就說他是——鄭人買履。【積累成語:鄭人買履】
10.故事有趣吧,來,拿著書,再讀這篇有趣的文章。這篇課文還要求背誦,敢接受我的挑戰(zhàn)嗎?看著大屏幕,我說一句,你背一句。準備。你們發(fā)現(xiàn)背古文的竅門了嗎?
是的,邊想著意思邊背,就不容易背漏了。不信,試試,鄭人買履,起—【浸潤學法:邊想著意思邊背古文!
五、拓展閱讀,溫故知新
1.同學們真厲害,這么快就把這篇有趣的課文背下來了。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古文,古文讀起來非常有趣,老師這里還有一篇選自《韓非子》的寓言故事,同學們試試,能不能自己把它讀通呢!炯ぐl(fā)學生閱讀興趣,將課堂所得學以致用】
2.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能多動腦筋,隨機應變,不要鄭人買履,也不要守株待兔。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在課外大量閱讀,積累更多的中華經典。下課。
教學反思:
《鄭人買履》這篇課文的語文訓練點很多,我在課堂上沒有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鄭人、路人的一些動作、神態(tài)、語言,進行讀寫結合訓練,而是以文言文為切入點,領著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讀,借著誦讀課文,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品味文言文的韻味,學習讀文言文的方法,也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與寓意。
通過不停的誦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故事的整體意思,背誦課文。”這一教學的重點目標也就水到渠成地達成了。而“了解鄭人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并時刻隨機應變’這個道理!边@一教學的難點也在梳理故事情節(jié)、抓取重點語句品味并朗讀的教學過程很順利地撕開了學生思維的口子,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繼而達到了揭示寓意的目的。
同伴點評:
語文教學應該用課文教,而不應當教課文,每一篇課文的語文訓練點有很多,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只需要以學定教,讓學生一課一得即可。這篇教學設計的作者就是這一理念的踐行者,拋開了讀寫結合、課本劇表演等諸多訓練點,只抓文言文誦讀,使得學生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鄭人買履》教案 17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 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 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故事的內容及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熟讀感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化理解。
教具:
投影、書、課外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刻舟求劍》這則寓言,誰能說一說,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生回答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一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鄭人買履》。
齊讀課題。
這則寓言的作者是韓非子,誰能介紹一下你預習到的關于他的一些事。生回答
二、理解課文
。ㄒ唬┳x準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同學們現(xiàn)在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讀不準的字音標出來。
糾正字音
度duó 度dù
2、學生再讀課文,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
3、指名讀課文,糾音,
4、齊讀課文,讀出停頓
(二)、再讀課文,讀懂理解
1、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了,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書中給的譯文,結合譯文,以小組為單位一句一句相對應的.來理解課文。把你們小組有爭議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咱們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2、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課文,提出有爭議的或不懂的。
3、生一句一句的翻譯課文。
4、用自己的話講暈則寓言故事。同桌互講,全班講。
三、感悟寓意
1、討論:為什么鄭人買不到鞋?
引導理解寓意,有道理即可。
適時板書:不知變通,墨守成規(guī),不講實際 ……
2、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
3、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四、總結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鄭人買履》教案 1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8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查閱資料:兩則寓言的原文。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鄭人買履 鷸蚌相爭
量——尺碼——忘 鷸——啄
| 蚌——夾
取
寧信尺碼 ,不信腳 被捉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了解《鄭人買履 》的`故事,理解內容,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 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說說內容!霸⒀浴?“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 鄭人買履 匆匆忙忙 尺碼 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么?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么?后講了什么?(事情發(fā)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 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鷸 蚌、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5、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漁夫會怎么想?被捉后得鷸和蚌又會怎樣想?
四、練習。
1、 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 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鄭人買履》教案 19
教材簡析:
課文借一個寧可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用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課文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后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后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后兩部分的內在聯(lián)系都很緊密。用對話來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引發(fā)思考。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和課后注釋,理解故事內容,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
1、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并能結合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能將全文譯為白話文。
2、結合圖畫,能講鄭人買履的故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2、剖析生活中類似的事例,凈化學生思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字義,將文言文譯成通順、完整的白話寓言故事;
2、理解兩則寓言故事內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學策略與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詞、義,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譯成白話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課前準備:
課文朗讀錄音;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猜謎語,下面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出示課件1)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好嗎?
生:鞋
師:你們真聰明!那誰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則與履有關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板書課題)。
二、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履”指導書寫:“第三筆要長一點,這雙鞋才能蓋住腳”“最后一筆是捺,和第三筆的撇相呼應,這樣平衡,這雙鞋穿起來才走得穩(wěn)”學生寫寫練練,師巡視。板書“鄭人買履”,“這個寓言故事是兩千多年前法學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寫的,韓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說說。(出示課件2)鄭人就是古時候鄭國的一個人,那么從題目上你知道這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什么事嗎?(一個鄭國人買鞋的故事)
三、質疑課題,讀通課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會千古流傳。看到這個課題你最想探究什么樣的問題呢?(學生質疑)看來,我們得好好讀讀寓言,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我們先一讀寓言,大家認為初讀寓言應該讀幾遍?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學生回答)師肯定要求:不管幾遍,只要把寓言讀正確,流利,也就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讀通寓言就可以了。聽明白了嗎?現(xiàn)在我們先一讀寓言,開始。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師檢查一讀情況:讀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師提出“度”的讀音問題。大家看文中有幾個“度”,分別讀什么能辨別出來嗎?(學生先交流讀音)師告知讀音規(guī)律:這是個多音字,在表示“動作”的時候,它讀“duó”,在表示尺度的時候讀“dù”,誰愿意讀課文幫大家把這個字音區(qū)別開來?指名讀書,檢查讀音和節(jié)奏,指導學生把書讀正確。
四、理解寓意,讀懂課文。
1. 看來大家一讀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讀通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二讀寓言,把書讀懂,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現(xiàn)在做個選擇題:你們讓老師當服務員還是講解員?講解員就是一句一句講解,幫助大家理解課文:服務員就是你們自己結合注釋理解,遇到不懂的問題舉手示意,我這個服務員隨叫隨到。(學生回答)看來你們的自主意識很強呀,老師喜歡你們這樣的學生。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理解寓言:
2.學生二讀寓言,師巡視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3.交流匯報。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個詞,或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匯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相信連老師在內我們這么多臭皮匠一定會賽過幾個韓非子的。(出示課件3)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在交流匯報的同時指導朗讀)
交流回報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之”的.含義,(點擊課件4)并指導學生說說寓言的大致含義。交流完畢再讀寓言,師引導學生抓住寓言中的對話指導朗讀,讓學生讀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師:同學們,這則寓言故事雖然很短,但描寫準確,生動,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得生動傳神,并且給我們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幾句人物語言的描寫?對了,總共3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句怎么讀?大家讀的時候要結合全文去讀。
(1)第一處:“吾忘持度!”可用遺憾后悔的語氣,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語氣,還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2)第二處:“何不試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語氣,也可用旁觀嘲笑的語氣,還可以用氣憤責備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3)第三處:“寧信度,無自信也!笨捎脠(zhí)拗可笑的語氣,可用傲慢無禮的語氣,可用懊惱生氣的語氣。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
五、三讀寓言,表演再現(xiàn)。
1.大家都讀懂了寓言,接下來老師希望同學們把這個寓言故事變成自己的故事,你們可以選擇講故事給別人聽,還可以幾個同學組合,把這個故事用課本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表演的時候,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也可以用文言文說。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始準備,待會兒我們來匯報,看看哪個同學故事講得生動,哪組同學創(chuàng)作的課本劇最有創(chuàng)意,合作得最愉快!現(xiàn)在開始。
1.學生活動,師巡回指導。
2.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師生共同評價。
六、談思說解,升華感悟。
師采訪表演鄭人的同學:這位鄭人,請你從兩千多年前回到21世紀,此時你最想對所有的人說些什么?(學生發(fā)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最想對這位鄭人說些什么呢?(學生交流感受)同學們,鄭人買履的故事許多人看了這篇寓言,大概都覺得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傻得實在有點可笑。但笑過以后仔細一想,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學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卻讓父母幫助做。在學習上,應該自己做的數(shù)學題,卻不動腦而去抄襲同學的作業(yè)。相信習慣、理論、成規(guī)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據(jù)實際得出的體會與結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許多場合、許多人身上。
最后,老師想用歌德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課件5)
歌德說得好:“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長青!
這句話是說,具體的現(xiàn)實永遠高于理論的教條。這節(jié)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課!
《鄭人買履》教案 20
[學習目標]
1、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材分析]
一、主題思想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下,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zhàn)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后,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的人。
二、思路結構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
《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寫作特色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節(jié)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想]
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并不陌生。《鄭人買履》在小學人教版十二冊原文出現(xiàn)過,《刻舟求劍》在第六冊以白話文的方式出現(xiàn),F(xiàn)在又出現(xiàn)在初中第一冊教材中,為小學與初中學習過渡降低了難度。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1、查閱課外資料,掌握文學常識
提示:①準備以前學過的一兩則寓言并能口述出來
、诓檎易髡呒霸⒀猿鎏幍南嚓P資料
2、課前須掌握的字詞與句式
、沤o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⑵翻譯下列各句。
、傧茸远绕渥悖弥渥
、谥弥校僦。
③寧信度,無自信也。
、苁俏釀χ鶑膲。
、萸髣θ舸耍灰嗷蠛?
3、反復閱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語言口述故事情節(jié)。
[學習內容及學法指導]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chuàng)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課堂學習]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ㄈ纭褒斖觅惻堋保簽觚敻米淤惻,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后、失敗。 “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二、熟讀課文,整體把握。
1、齊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讀《刻舟求劍》時,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
買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 置之其坐
。2) 反歸取之
3、請指出“之”在下列詞語中的意思
。1) 置之市
。2)而忘操之
(3) 何不試之以足
4、解釋加點字,并翻譯句子
。1) 何不試之以足
。2) 是吾劍之所從墜
五、翻譯復述故事內容,并思考討論
1、找出《鄭人買履》中能反映那個買鞋的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就寓言的內容來看,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你有什么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3、《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么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jié)?
“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tài)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jié)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家伙的心理狀態(tài)。想象“刻舟”時的神態(tài)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4、鄭國人和楚國人錯在哪里?這兩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六、共同完成“拓展練習”
、俑鶕(jù)意思寫出成語:
沒有真實本領的人,混在里面湊數(shù),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觸。 ( )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鈴,比喻不能欺騙別人只能欺騙自己。 ( )
、陂喿x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個句子。
3、“獸見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請列舉出帶“走”字的成語三個。
4、口頭復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力求說得生動流暢。
[鞏固與延伸]
1、采取多種形式背誦課文。
2、展開合理想象,擴寫《鄭人買履》或《刻舟求劍》的故事
3、選擇兩則寓言中你喜歡的一則,小組表演,注意豐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
【《鄭人買履》教案】相關文章:
鄭人買履教案08-04
《鄭人買履》教案15篇03-31
鄭人買履教案15篇03-31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美術教案星空教案06-08
中班音樂教案劃船教案11-15
小班教案社會教案10-11
葫蘆絲的教案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