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教案詠鵝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案詠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案詠鵝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jié)材料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文:
。ǔ錾兀赫丫澹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1.釋“壑”“赴”“荊門”“尚”“明妃”。
“壑”:山谷,山溝。
“赴”:奔向,投向。
“荊門”: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陜,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尚”:還有。
“明妃”:王昭君,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
2.賞析“赴”字之妙。
詩人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3.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贝蠹艺J為如何?請依據(jù)下文并結合王昭君的生平,談談自己的看法。(放在賞析全詩后再解決)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chǎn)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币嗯c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釋“連”“向”“青!薄白吓_”
“連”: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2.比較杜詩對昭君一生悲劇的概括與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有什么不同?
《恨賦》中的描寫只側重于明妃去時悲傷與相會無期、流落絕域的感慨。而杜甫的這兩句詩,由“一去”(離別)到“獨留”(死去),用時間的跨度來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劇命運;由“紫臺”(漢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間的跨度來表明昭君遠離祖國故鄉(xiāng)的痛苦。“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接,強化了悲劇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nèi)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再寫不幸,兼寫帝王昏庸)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1.釋“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
“省識”:注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通感手法,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huán)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2.這兩句聯(lián)寫,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劇,表達了詩人對昭君悲劇命運的深深同情,也表達了對昏庸元帝的諷刺。
3.詩人本人的命運與之有何相同之處?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边@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千載遺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釋“作胡語”“論”
“作胡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鮑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簡文帝作《明君詞》十三首,梁范靜婦沈氏作《昭君嘆》二首,均是后人同情懷念昭君的作品。據(jù)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睍x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jīng)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diào)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論”:訴說。
二、總評詩文:
1.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
2.詠明妃詩多矣,沈歸愚獨推此詩為絕唱,一能包舉其生平,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一“赴”字,沉著有力
幼兒園教案詠鵝2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nèi)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nèi)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diào)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nèi)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lián)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八纺睂Α包S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荒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nèi)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xiàn)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jù)《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lián)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jīng)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襁@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diào),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xx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幼兒園教案詠鵝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②掌握詩中所用技巧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抓住詩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探究詩歌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教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課前播放《昭君出塞》主題曲《傾心相許》。
同學們知道課前老師播放的歌曲是什么嗎?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昭君出塞的悲劇也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相關背景及解題
1、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視頻《昭君出塞》,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下這首詩。
2、解題
接下來看一段名人介紹《詠懷古跡》的視頻。
三、美讀詩文
1、聽視頻朗讀,感受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課件:視頻朗讀)
要求:A多媒體播放朗讀,讓學生注意朗讀語調(diào)和情感,并與自己課前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B明確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明確:詩歌基調(diào):沉郁怨憤。
2、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
A、學生自由讀,一邊朗讀,揣摩作者的感情
B、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文大意,并找出本詩的詩眼。(怨恨)
C、指名學生朗讀,同學點評
3、學生個別讀。(何宇、陳玲)(黃玲玲)(課件:視頻朗讀)
四、合作探究、品味情感,歸納主旨
討論:昭君有何怨恨?為什么怨恨?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出示課件)
預設:【生1:我認為她怨畫師。因為畫工把她畫丑了,讓她見不到皇帝。
生2:她一個人孤零零地遠嫁匈奴,想回家卻不能回家。
師:嗯,很好。誰還有嗎?
生3:老師,我認為她也怨恨皇帝。其實她心里很明白,一個小小的畫師怎么會有那么大膽,還不是皇帝昏庸,才導致了她的悲劇。
生4:老師,我看過史書說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shù)氐牧曀自偌藿o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這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誰能接受得了啊。昭君又怎能不怨恨啊!
師:說得非常好。匈奴的這種習俗真的令人無法接受,那種痛真的足以摧折人心!她有怨恨那是必然的。概括起來她的怨有著幾個方面:(課件)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及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和對皇帝昏庸的怨恨
師: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課件)
生:明確:一去紫臺連塑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形是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播放《昭君出塞琵琶曲》
《五更哀怨曲》王昭君
一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里,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癡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里,苦難當,凄凄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凄涼。
五更里,夢難成,深宮內(nèi)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討論:詩人詠嘆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ㄌ崾荆郝(lián)系寫作背景與杜甫身世)
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曾因上疏救宰相觸怒唐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作者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社會仍然動蕩不安,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出示課件)
預設:生1:我認為二人遭遇上相似。
師:具體闡述一下。
生1:王昭君貌若天仙,卻被宮廷畫師毛延壽畫得丑陋無比,據(jù)說被畫成了一幅克夫相,使得漢元帝忽視了她的存在,最后被遠嫁匈奴,死葬異地,實為凄慘;杜甫胸懷大志,飽讀詩書,卻在長安困頓了十年左右,雖當過小官,但仕途坎坷,淪落憔悴,終病死舟中,遭遇不好。二人在這方面很相似。
師:闡述的的很好,足見你的涉獵之廣,很棒。其他同學找到兩人身上的相似之處了嗎?
生2:二人都在思念家鄉(xiāng)吧。你看,“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一“去”一“留”,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明了王昭君人雖遠去,但心留在了家鄉(xiāng),所以她應該在思念故園。還有一句“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似乎是說她的魂魄在月夜之下獨自回到家鄉(xiāng)。作者寫首詩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社會仍然動蕩不安,戰(zhàn)爭也接連不斷,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師:說的很正確。(學生搶著答)
生3:老師,我認為他們都愛國。我們剛剛學過的《秋興八首(其一)》與本詩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其中有兩句詩“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波浪”、“風云”語帶雙關,暗含著對國事的憂慮,這足以說明他愛國。
師:剛才學生能把從《秋興八首(其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詠懷古跡》上來了,真是讓我吃驚。我太欣慰了。哪位同學又找到了他們的相似之處?
生4:我認為二人都怨恨皇帝。要是不是皇帝昏庸,昭君也不會遠嫁異域,也不會有環(huán)佩空歸事情發(fā)生吧。同樣,要是不是皇帝昏庸,不辨忠佞,他也不會被疏遠,社會也不會一直動蕩不安,只是他飄泊半生,有家難回。
師:真是有理有據(jù),讓人無可辯駁。其他同學找到還能找到嗎?
生5:老師,我認為他們二人一定都很孤獨寂寞。
師:何以見得?
生5:“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想想王昭君一個人在塞北大漠,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夠孤獨的,夠寂寞的。杜甫到了晚年還那樣的輾轉漂泊,身邊也沒有親人的消息,后來他的好朋友嚴武也死了,孤獨寂寞也是一定的。
師:說得好?磥恚跽丫c杜甫身上的相似點還真不少,如果再挖掘下去,一定還能找到相似的地方,限于時間關系,我們就探討到此。找到了二人的相似點,由此可知作者在詩中寄寓了怎樣的情感?那位同學來概括一下?
歸納詩歌主旨(提示:通過什么內(nèi)容,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情感)
詩歌主旨:這首詩通過詩人詠嘆王昭君的怨恨,表達了詩人對昭君的同情,也寄寓詩人懷才不遇、故鄉(xiāng)難回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小結:這首詩讓我們感覺到詩人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深沉怨恨。
五、佳句賞析
首聯(lián):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ㄌ崾荆嚎蓮男揶o、詞語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來賞析)
生1:我認為“赴”字用的很傳神,能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荊門是昭君的故鄉(xiāng),作者用一個“赴”字就賦予了群山以意識和生命,讓群山也知道荊門出現(xiàn)了昭君,它也迫不及待想去見一樣。我還體會到其中蘊含了詩人的贊美之情。
師:很好。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老師都沒想到這一點。
生2:這一句運用了擬人手法,再現(xiàn)了一幅雄奇壯麗的圖景,使全詩氣勢磅礴,可算得上本句的點睛之筆。
師:賞析得非常好。
生3:這句詩運用了烘托的手法,突出了昭君的奇美與堅強。
總結:詩歌的主旨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寫昭君的出生地,通過詠江山之奇絕引出歌詠的對象,進而烘托佳人的奇美和堅強,接著詩人運用對比和反襯手法,用兩聯(lián)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在尾聯(lián)明確點出昭君的怨恨,將感情推向高潮。
六、作業(yè)布置
1、比較閱讀
。ㄌ崾荆阂獌(nèi)容,在體味情感)
一身歸朔漠,數(shù)代靖兵戎;和親功績贊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wèi)霍同。
(在這首詩中,昭君成了一個為了民族團結欣然和親的巾幗英雄。)
——————————————————————————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內(nèi)心怨恨同情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課后可搜集有關昭君詩來比較
板書設計:
詠懷古跡(其三)
杜甫
昭君懷古傷己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佩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悲昭君以自悲
幼兒園教案詠鵝4
詠懷古跡(其三)
1、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教學難點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型新授課教學方法誦讀、聯(lián)想釋疑、品讀鑒賞
教具器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補充
課前抽學生背誦《秋興八首》,檢查學習及復習情況。
一、導入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唐大歷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昨天我們已經(jīng)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jīng)結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聽示范朗誦,學生正音并認真品味詩歌情感。(幻燈鏈接)
明確詩歌風格:沉郁怨憤的感情。
四、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注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nèi)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nèi)心的怨恨之情。五、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么?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lián)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7、《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明確: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千載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六、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xiāng)。(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七、補充,鑒賞詠史詩的三步驟。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2、為什么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xiàn)什么態(tài)度?(體悟感情)
3、這種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學以致用:
西施灘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明確: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guī)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借景抒情、比喻)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對比、反問)
【幼兒園教案詠鵝】相關文章:
《詠鵝》教案04-09
《詠鵝》教案05-18
古詩詠鵝教案03-11
《詠鵝》教案優(yōu)秀11-22
小班語言詠鵝教案03-25
《詠鵝》教案15篇06-05
《詠鵝》教學反思03-21
《詠鵝》的教學反思02-20
詠鵝教學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