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蘭亭序高中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蘭亭序高中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蘭亭序高中教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運用想象、聯(lián)想感受春天的美好意境。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運用修辭描寫景物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課時
2
教學過程
課時一
課時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運用想象、聯(lián)想感受春天美好意境。
2、把握課文具體內(nèi)容,了解文章結(jié)構(gòu)。
課時設(shè)計
一、導入新課
展示關(guān)于“春”的古詩文。
請學生讀一讀,談談自己對春的感受。
二、初讀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了解課文內(nèi)容。
字詞:欣欣然朗潤趕趟兒撫摸醞釀窠巢黃暈箬笠蓑衣
筋骨抖擻
嗡賣弄喉嚨應和嘹亮烘托靜默風箏健壯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2、內(nèi)容:作者通過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人們這幾個方面描寫了春天,表現(xiàn)了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3、有感情朗讀課文,分組分段朗讀比賽,熟悉課文內(nèi)容,體會語言妙處。
。ㄈ谇橛诰靶揶o手法)
作業(yè)聽寫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摘抄背誦句段
課時二
課時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比喻、排比、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3、了解朱自清
課時設(shè)計
一、復習回顧
朗讀字詞;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把握結(jié)構(gòu)
問題1作者對春天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用文中一個詞形容。
問題2課文描寫了哪些美麗的春日圖景?
問題3作者眼里的春天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語句概括。
。1—1)盼春
。2—7)繪春: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8—10)贊春:“新”“美”“力”
總—分—總
三、品味語言
問題1根據(jù)文章語言概括春天景物的特點。
問題2除了細心觀察,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些景物的.特點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
問題3文章語言富有童趣,帶有詩的味道,清新,活潑,優(yōu)美。選出你喜歡的一段加以賞析品味。(教師給出語言賞析的示例進行引導)
春草:鉆、嫩綠、滿、軟綿綿——充滿活力,受人喜愛
春花:多、鮮艷、香(比喻、擬人、虛實結(jié)合)——活力、優(yōu)美、熱鬧
春風:觸覺、嗅覺、聽覺(呼應上文)——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雨:形態(tài)、雨中景——寧靜安詳
迎春:“一年之計在于春”——活力、希望
四、仿寫比喻
根據(jù)結(jié)尾三段,仿寫幾句比喻來描繪春天。
作業(yè)背誦全文;完成練習
蘭亭序高中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了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劢虒W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蘭亭集序》摹本
。劢虒W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shù)]
。舱n時
。劢虒W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保私庾髡吆蛯懽鞅尘
。玻w感知,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常辛1、2自然段,探究樂在何處
。劢虒W過程]
一、導入新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么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人其書其事
。保豸酥淙
王羲之(303~361),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書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書法圓轉(zhuǎn)凝重,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被后代尊為“書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
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東床
晉代的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lián)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
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回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tài)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臂b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焙髞硪淮蚵牐捞垢苟车娜耸峭豸酥,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因為這個典故,后來人們就把“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鵝池
《晉書王羲之傳》記下了這樣一件事: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王羲之為之感動,邊派人去集市買來幾把扇子,取出隨身帶的筆墨在扇上揮毫,一一題款落印。然后對老婆婆說:“老人家,你為我斬殺了心愛的大白鵝,我很是過意不去,請把這幾把扇子拿到市上,賣上幾串錢,算是我對你的補償吧!
。3)以書換鵝
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一位道士養(yǎng)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
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后來道士說:“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jīng)》,我就把鵝送給你!
王羲之聽了,非常高興,說:“這有什么困難,你為何不早說?”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后才歡歡喜喜地趕著這群鵝回家。
三、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jié)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四、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靶蜓浴焙喎Q“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guān)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
五、整體感知
1.放錄音,辨識字詞
癸guǐ丑修禊xì流觴shāng激湍tuān
形骸hái游目騁chěng懷齊彭殤shāng嗟悼jiēdào
會kuāi稽jī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萬殊悟言一室之內(nèi)
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玻兄髌,理清思路
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六、研習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瀏覽課文,然后合上課本,憑記憶按提示查找內(nèi)容要點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地點:“……蘭亭……”
人物:“群賢……少長……”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2.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學生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3.課堂練習: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范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姹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著眼于水清流急,回環(huán)相映之態(tài);寫晴天,寫煦風,仿佛景物皆著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悅,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游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4.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diào)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yōu)雅之情調(diào)。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5.學生討論、交流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jié)為“五樂”,你能找出來并加以總結(jié)說明嗎?
。ㄗ髡咭罁(jù)什么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靶趴蓸芬病币痪涫菍蹠榫暗目偨Y(jié),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wěn);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并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jié)高爽、性格沉穩(wěn)的表現(xiàn)。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七、當堂訓練
嘗試著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八、課堂小結(jié)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天氣晴朗,春風和煦,不可不謂之“良時”;會稽山陰,清幽蘭亭,茂林修竹,山環(huán)水繞,不可不謂之“美景”;時賢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謂之“賢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不可不謂之“雅事”;仰觀俯察,游目騁懷,不可不謂之“樂心”:這實在是人生之樂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美談佳話。千年以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些文人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
九、預習作業(yè)
1.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第二課時
。劢虒W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劢虒W過程]
一、復習鞏固
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略)。
二、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于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wěn)的氣勢稍稍收攏,便轉(zhuǎn)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fā)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diào)慨嘆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三、研習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fā)展脈絡(luò)。
問題(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么?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diào)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昂笾暯,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四、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jié)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么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后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閱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diào)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fā)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fā)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隨波蕩漾,飄到哪里是哪里,生死無常。于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逃避現(xiàn)實、出世入仙的情調(diào)很濃,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xiàn)。他在書法上的執(zhí)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xiàn)。誠所謂“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我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小結(jié):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敝苏撌,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內(nèi)(“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修守戰(zhàn)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huán)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游目騁懷(使……游,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shù)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古義:這個地方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古義:萬物。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古義:思想抱負今義:懷里抱著
所以游目騁懷古義:用來……的……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guān)系。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叭恕,人們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形容時間短暫今義:低頭抬頭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古義:這篇文章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會于會稽山蘭亭(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當其欣于所遇(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亦將有感于斯文(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內(nèi)(省略介詞“于”)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七、課堂小結(jié)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diào)。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jié)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九、相關(guān)資料:《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十、課文及翻譯
1、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2、參考譯文
永和九年,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把水引到(亭中)環(huán)形水渠里來,讓酒杯漂流水上(供人們?nèi)★嫞,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吹來心情舒暢。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盡視和聽的樂趣,實在快樂!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抱負志趣,(與朋友)在一室之內(nèi)面對面交談;有的人隨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各人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一時很自得,快樂而滿足,竟不覺得衰老將要到來;等到他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就隨著產(chǎn)生了。從前感興趣的事,轉(zhuǎn)眼之間,已成為陳跡了,還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歸于盡。古人說:“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边@怎么不叫人悲痛萬分呢?
每當我看到古人(對死生)發(fā)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本來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虼宋乙灰挥浵聟⒓舆@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思想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命這件大事吧。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學習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重點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案例剖析]
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說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說明編輯的目的,請一一指出并體會作者行文的妙處。
這一題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學們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礎(chǔ)上準確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
說明詩集由來的話:“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實際上說明做詩的緣由。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敝该髁恕短m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即即席之作。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jīng)過。
說明編輯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敝赋霰緯囊饬x。
[學法導引]
1、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2、反復閱讀課文,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
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1、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體體現(xiàn)為第一部
分:點敘宴集盛況(樂);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鞏固發(fā)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贂跁疥幹m亭
、诹凶浯
、圩阋詷O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茈m取舍萬殊,靜躁不同
、輿r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薰柿袛r人,錄其所述
2、以下各組句子,加點字意思分別相同的一組是
、貯、群賢畢至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B、少長咸集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死
。、茂林修竹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D、暢敘幽情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贏、俯察品類之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信可樂也寧信度,無自信也
C、夫人之相與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D、不能喻之于懷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B、極視聽之娛初極狹,才通人
C、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D、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蹵、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B、若合一契若入前衛(wèi)壽
C、列坐其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D、未嘗不臨文嗟的悼先帝……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指出下列加點的代詞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
、僖詾榱饔x曲水,列坐其次其:
、陔m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其:
、巯蛑,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之:
、苊坑[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之:
4、“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與“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中的兩個“其”所指的內(nèi)容是否一樣?從原文中找出它們的具體內(nèi)容。
答:
5、根據(jù)課文天空。
全文分兩層意思,第一層敘事寫景,第二層議論抒情。第一層中,作者用“,”來寫人;用“,”來寫蘭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寫出蘭亭之會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寫江南三月濃艷之物又不見其妖冶,用“”繪竹,只言其而棄其;用“,”來寫水的而棄其。寫山不見山,“竹”與“水”給山以無限生機,耐人尋味。
7、細讀課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對死生意義的論述。
8、熟讀課文,全文背誦。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9、課文第一段作者寫相聚之樂,這里選的兩段則寫筵散之。原文第一段是實寫,這兩段則是寫。
10、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寫本文心境的一句話。
[拓展創(chuàng)新]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1—15題。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shù)。梁之邊亭人,劬②力數(shù)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gòu)怨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庇谑橇和つ嗣磕阂垢`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之為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蹦酥x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zhuǎn)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崩献釉唬骸皥笤挂缘!贝酥^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ㄗⅲ倭海磻(zhàn)國時的魏國。②劬(qú):勤勞。③窳(yǔ):懶惰。④惄(nì):憂思。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僖蛲垢`搔梁亭之瓜竊:②楚亭怪而察之怪:
、垡蚓咭月劤趼劊
、芰和跻詾樾判牛
1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
A、兩個“其”相同,兩個“以”不同B、兩個“其”相同,兩個“以”相同
C、兩個“其”不同,兩個“以”相同D、兩個“其”不同,兩個“以”不同
13、“楚令聞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內(nèi)容是
14、翻譯下列語句
①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譯文:
、诖肆褐幾屢沧g文:
、鄢鯐r則稱說譯文:
15、用簡潔的話語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內(nèi))
□□□□□□□□□□□□□□□□□□□□□□□□□□□□□□□
★分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題。
16、通過字帖或有關(guān)手段,搜尋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集序》,分析鑒賞其高超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小組為單位寫一篇藝術(shù)鑒賞文章,在班內(nèi)交流。
17、有組織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動,形式不限,體會群聚而談的的意趣,事就某一個問題座談討論,而后寫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組織一次以“感悟生命意義”的演講比賽。
[參考答案]1、①聚會②排列③實在④不同,差別⑤造化⑥一一列舉2、①B②D③A④C3、①曲水②“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的人們③“已為陳跡”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對死生發(fā)出感慨的文章4、一樣,指人,即文中的兩個“或”(有的人)5、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6、茂林修竹修綠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清碧7、(略)8、(略)9、悲虛10、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稟告④確實12、B13、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14、①人家做可惡的事,你也跟著做可惡的事,為什么心胸狹窄得這樣厲害呢②這是梁暗中對我們的禮讓、鄢鯐r常稱道這件事15、通過梁人澆灌楚瓜的故事,贊美了以德報怨的美好情操。
蘭亭集序(蘇教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于盡之慨,感嘆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shè)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介紹有關(guān)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司馬遷: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王羲之,書圣,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后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多介紹成書經(jīng)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
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征。
3.對照書序,感知內(nèi)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情形(一觴一詠)
成書經(jīng)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意義(后之覽者,將有感于斯文)
借題發(fā)揮(論生死)——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處
形成以下情況1。記盛況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學生對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yè)。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內(nèi)容:分析與誦讀
一。復習。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jié)。
l如何記敘盛況?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
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
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
l“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
l結(jié)合上述內(nèi)容誦讀。
l鑒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象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游人如織的快樂之景)
l用清新明快的調(diào)子朗讀。
2.學習第二節(jié)。
l這節(jié)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承接上文之“樂”而來,由樂而憂,又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
由現(xiàn)今人們相處,處世各異,靜躁不同,但憂患之源相同。A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向之所欣,轉(zhuǎn)眼之間以成陳跡C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嘆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小結(jié):本段以議論為主,探討人生哲理,朗讀宜用和緩語氣讀之。
3.研習第三節(jié)。
理清文脈:昔人興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評:一生死,齊彭殤
后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記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l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興感說起,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這樣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連起來,巧妙交代了編集之由。
l談對一生死,齊彭殤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長短等同是錯誤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或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所以應該珍惜生命,活著有價值。
l對作者生死觀的認識:作者不為言談家的論調(diào)所蒙蔽,借題發(fā)揮,闡述了他的生死觀,顯其曠達性格;但他畢竟生于國力衰微的東晉前期,意志消沉,不求進取的風氣也影響之。分析——積極的一面,從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樂之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從第二段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眷戀之情;從第三段中,批評虛無主義,對玄風盛行的批評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嘆。但大多數(shù)卻經(jīng)受了人生的考驗,創(chuàng)造了瑰麗的人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抒發(fā)的恰恰是建功立業(yè)的決心。蘇軾:人生如夢,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毛澤東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小結(jié)。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文筆簡練,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語言的隔閡也有理解的難度。選準切入口很重要。作為一篇序文,不妨從序文特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作為一篇千古名篇,當自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邊是它借題發(fā)揮,獨樹一幟。
一篇文筆優(yōu)美、哲理深奧的散文。自然要細讀細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對生死哲理,必須重錘敲打,縱橫聯(lián)系以期讓學生弄懂。
《蘭亭集序》教案
《蘭亭集序》教案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xiàn)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女生讀)
六、范讀第二段,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蓖舻氖鸦癁闅v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七、指導全文誦讀。(個別讀,男生集體誦讀)
八、賞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讀最后一段。
九、朗讀。
十、小結(jié)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纱蠓裁谰笆⑹,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十一、尾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jié)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序高中教案3
教學目的
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shè)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ㄕ故就豸酥臅ㄗ髌贰短m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相關(guān)資料
1。《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稌x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豆盼挠^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霸⒛坷黻悺,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現(xiàn)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泳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序高中教案4
教學目標:
1.領(lǐng)會本文的內(nèi)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奇葩,漢字書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而能被稱為“書圣”的,則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全篇字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同時,《蘭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確目標
三、背景、解題
四、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讀出情感)
會()稽癸()丑修禊()流觴()曲水
彭殤()激湍()形骸()趣()舍萬殊
游目騁()懷若合一契()
2.學生個讀,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fā)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讀全文。要求: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qū)W生討論。
五、自主探究
。ㄒ唬┯洈⑻m亭盛況
1.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nèi)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nèi)容要點。板書明確: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析: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俺缟骄䦷X,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看到這句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xiàn)代人的豪情。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示,試背誦。
2.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毕旅婢o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jié)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庇闪汲、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4.再讀第一段,(在板書提示下)熟讀成誦。
(二)抒發(fā)人生感慨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nèi)”倦于涉獵游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舍”“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2.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3.討論:結(jié)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nèi)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chǎn)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于生死說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4.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寫供后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后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后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后之覽者”也會“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聯(lián)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5.全班齊讀。
六、小結(jié)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纱蠓裁谰笆⑹,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七、創(chuàng)新思維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覽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jié)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化難為易教《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一片優(yōu)美的散文,歷來膾炙人口,但是這篇文章文字比較艱深,主旨有很深奧,以高一學生的文言功底和生活閱歷來解讀它,普遍感到吃力。所以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頭疼的現(xiàn)象:要么老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索然寡味;要么就一會兒講文言知識,一會兒分析思路主旨,將文章講得支離破碎。
我認為成功奪得授課藝術(shù)應體現(xiàn)在學生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和得到良好審美體驗的效果上,體現(xiàn)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己的靈魂等多重對話的深刻上。因此,面對《蘭亭集序》這樣的文本時,我們應該探討的是化難為易、深入淺出的授課方法。我遭遇此文已有兩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首先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導語: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并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致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枕巾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呢?他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而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導入后,我為學生泛讀課文,要求學生正音,并找出每段中體現(xiàn)作者感情的一個字。讀完后,學生稍加思索,很快就找出了樂痛悲三個字,并且看出了作者的感情變化。(板書:樂--痛--悲)
此時,如果接著問第一段寫樂是從哪些方面寫的,學生勢必會因文本艱澀望而生畏,缺乏信心,思考積極性就難以調(diào)動到最佳程度。我采用了化難為易的分析方法,做了下面的引導:第一段寫的是樂,樂在哪里呢?老師給分析了一下,歸納為五點,即時令宜人樂,高朋滿座樂,環(huán)境幽美樂,活動高雅樂,天氣晴朗樂。總而言之,能游目騁懷信可樂也。
。ㄔ谠鍟鴺纷值南路嚼^續(xù)板書:時令宜人、高朋滿座、環(huán)境幽美、活動高雅、天氣晴朗)
接著問:同學們能從原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嗎?可以小組合作,力爭找得又快又全。
這樣設(shè)問,使第一段的分解降低了難度,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背誦作了準備。事實證明,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很快得出答案,即此五樂分別是前五句。然后教師每提問一樂,學生就用文中原話回答,同時解決此句中的文言知識。整理完五樂,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用嘗試回憶法背誦第一段,兩次就能達到基本背過。
這樣,第一段文言知識講解、內(nèi)容講解和背誦課文同時完成。接著我過渡到分析第二段: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勝友云集,曲水流觴、潑墨揮毫,賦詩飲酒,不亦樂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變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會想到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去了?
學生朗讀后會有一種茫然之感。因為第二段不管從文字還是從感情理解上都是難點。這時,仍然需要教師做化難為易的點撥。我是這樣提示學生的:這段覺得難嗎?其實不難,你只要注意文中的三個分號,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聽說后,馬上投入到分解課文中去了,不一會兒,三個分號涉及的三層意思全部概括得清清楚楚: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態(tài)度晤言一室之內(nèi)與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體驗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與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第一個分號所在句講了兩種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為陳跡與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展開了反復的激烈的對話,整理出了思路,同時理解了字句。(補充板書:兩種人生、兩種體驗、兩件痛事)
此段當堂背誦有一定難度,為了不沖淡整體教學效果,我將熟練背誦的要求放到了課后,在課堂上重點練習了有感情朗讀。因為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本段內(nèi)容和作者感情,讀得比較投入,朗讀的整體水平大有進步。
第一、二段講解完畢,那么第三段就不難處理了。本段理解的難點在字句翻譯、背景理解上。字句的翻譯借助課下注釋,教師稍加點撥就可解決。而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就需要老師的講解了。因為一死生,齊彭殤不僅體現(xiàn)了老莊的虛無思想,也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心理。作者認為這種虛無的思想是荒誕的,是胡說八道。
字句和背景講解清楚后,我抓住時機問了以下問題:本段作者批判了當時社會上的虛無思想,反對把生和死混為一談,看來他不是悲觀主義者了,那么他的悲又從何來?
這是一個頗費心思的問題,機會讓給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教師點撥提示歸納為快樂與生命不能永恒的惆悵與感傷,是第二段兩件痛事的深化。(補充板書:快樂不能永恒、生命不能永恒)
最后,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末說侯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那么你學了斯文,有什么感想呢?
這個問題是課堂的高潮,也是結(jié)束,是檢查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自己靈魂對話效果的最后一環(huán)。對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為主,但也要趁機引導,最終歸結(jié)到珍惜擁有擁抱快樂敬畏生命(同步板書)等話題上來,給學生以心靈的震動后,本節(jié)課就應及時小結(jié),戛然而止。我是這樣小結(jié)的:
王羲之真是一個奇人,他能在別人皆作態(tài)時袒腹東床氣度實在非凡;他能在別人皆樂時想到樂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書法、散文一起化為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蔭蔽著后人。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而我說,我們在20歲前就應該思考快樂、生命與永恒!這種思考可能還比較膚淺,但只要同學們努力去思索探究,就會縮短與偉人的距離,甚至還會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思想領(lǐng)空!
【蘭亭序高中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高中的教案07-20
高中力教案11-13
高中力的教案11-22
高中氯氣的教案03-05
高中鈉的教案11-29
高中教案模板10-07
高中勸學教案09-19
高中舞蹈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