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擁有好心情》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中的一個主題。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中選取學習材料、引發(fā)真情實感,進行真實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正確對待煩惱。針對書上的案例,讓學生為來當當醫(yī)生,為李萌解除煩惱開個“藥方” , 通過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我力圖在課堂中體現(xiàn)本課程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我在這節(jié)課中主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jié),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
《擁有好心情》是孩子們和我非常喜歡的一節(jié)課,通過真正和學生“零距離”的交流,體驗到了新教材給我?guī)淼臍g樂,它不僅讓我轉變觀念,而且品德與生活與心理輔導進行整合后,更感到其內容上的魅力。本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變煩惱為快樂,擁有好心情,我想和孩子們一起放飛心情。課堂來源于前期大量的調查,使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在課堂中說真話,達到對孩子生活有真正幫助的效果。我認為這堂課應該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學生生活的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把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仡櫿(jié)課,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開展教學。
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開展教學,凸顯了《品德與社會》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特點。在教學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中感受交通與人們生活的關系,通過圖片的展示,學生搜集的各種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形象地感知了交通的重要性,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
2、多種學習方式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不斷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帶著問題去思索,學生學得有目的,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成為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討論時不僅使學生認識交通的好處,還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嘗試合理、有創(chuàng)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3、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無形地進行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能夠寓思想教育與教學之中,真正實踐了《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育意義,在認識交通給人們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贊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里比在家里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里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xiàn)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fā)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盡管對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镀返屡c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為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多與少的思考》一課出自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可愛的祖國”,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資源、人口的現(xiàn)狀,我國雖然地大物博,總資源豐富,但因總人口太多,所以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低。在了解了我國資源現(xiàn)狀的基礎上,進一步自發(fā)產生節(jié)省資源的想法,從而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節(jié)約習慣。
“人口”與“資源”這些概念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離他們的生活也比較遠,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它們、了解它們,是本課的難點。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遵循“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課前讓學生選擇性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資源,并在課堂中以小組的形式交流,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掌握主動權,比枯燥地講解什么叫資源效果更好。
品德與社會課程建立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現(xiàn)有認知上,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情境——把粉筆分給多數(shù)學生,產生一盒不夠分的結果,再通過問題“把這一盒粉筆比做我們國家的資源,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多,但是因為人口太多了,所以仍然導致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再通過數(shù)學算式:總資源÷總人口=資源人均占有量,讓學生了解到節(jié)能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在課的最后,向學生發(fā)出了“低碳生活”的號召,并要求學生制定詳細的計劃,并把這些細則落實到生活中,形成節(jié)約能源的生活好習慣。比如:除了人口計劃之外,我們還能做到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紙……最后通過反映實際的圖片、數(shù)據(jù)、視頻片段與社會現(xiàn)狀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從而提高本節(jié)課講述的可信度。
品德課是一門綜合課,主旨是和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學習者參與現(xiàn)實的生活,要活用知識,在參與中學習,是社會參與的過程。并在學習中提高自己思考的能力,發(fā)展多向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執(zhí)教《多彩的節(jié)日》一課,我遵循了新課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先學后導的教學理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同時在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品社課程整合起來,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我國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歷和習俗等。
1、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想說、敢說。
課一開始,我由談話直接引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這學期度過了哪幾個節(jié)日,然后說一說哪些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另外還知道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樣導入,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為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打好了基礎。在全班交流時,我采用小組展示的方式,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愿意上臺來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哪怕只是給大家背誦一首古詩。這一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激發(fā)出來。
2、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空間。在小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們結合收集的資料以及生活經驗,按照學習提示進行交流,這樣,既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空間,又拓展了學習內容。同時,在課堂中,我作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給予適時的指導補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3、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了學生視野。
教材中的內容不夠全面,僅僅依靠課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夠讓學生對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習慣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為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力,我讓學生課下收集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資料,并做整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4、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學生的資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從網上收集來的,同時收集了一些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的圖片,如粽子圖、賽龍舟通過U盤交給我。我在制作課件時,充分利用了這些圖片和資料,并在課堂的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一邊口頭介紹一邊點擊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同時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習上的作用和優(yōu)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便要“退居二線”,成為指導者,而非主導者。要充分開發(fā)學生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整合的優(yōu)勢和作用,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合作學習、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yǎng),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后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huán)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透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母親濃烈的思鄉(xiāng)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忙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xiāng),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著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chuàng)設一個簡單和協(xié)的氣氛,在此環(huán)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后我又想到透過讓學生搜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于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我的匯報形式,然后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并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透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超多的資料加以說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潛力,真正到達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jié)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里,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今天再次重溫我的思品課<<我愛我的家人>>,上了那么多節(jié)課,我卻被今天三五班的一位男生所感動。
整個教學其實都在我的掌控中進行,大家跟著我慢慢走進,我的愛是什么?進而得出我的愛是一句貼心的話,是一個小小的舉動,是一個理解的微笑,在進一步得出家人給我們的愛是永遠也無法回報的`,把我對家人的愛下來。孩子們的話我基本都想得到,所以連評語都設計好了。而今天他站起來告訴我的卻讓我深深感動著:”我的爺爺腳不好,無法走路,所以我每天都扶著爺爺出去散步,我對爺爺?shù)膼劬褪且桓照龋乙恢迸銧敔斪呦氯ァ!彼脑捯徽f完就得到了在坐所有老師和學生的掌聲。原來這就是孩子的愛,他們的心中滿滿的都是愛。他的話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還記得那幾年,奶奶得了老年癡呆癥,漸漸的忘記了所有的事情,忘記了身邊的人,忘記了如何穿衣,吃飯,每天我拿著爺爺煮的飯坐在奶奶的床頭一口一口的喂奶奶,奶奶邊吃邊看著我。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還有有,她還記得我,因為我是她最愛的孫女。我躲想就這樣一直喂下去,可是卻沒有機會了,所以孩子們,好好珍惜身邊的家人,因為他們好愛好愛我們。
可惜,后面這一段我并沒有在課堂上說出來,夜宵是教育機智不夠,也許是經驗不足,也許我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去說這一段,才無法挖掘課堂的深度。教學是有遺憾的,我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這個孩子說出來這段話的時候,和他的感情達到共鳴,希望下次教學中能把這堂課上得更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隱性教育資源等,并且能把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著眼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導,著眼于教學內容的挖掘,著眼于對認知過程的內在邏輯的呈現(xiàn),使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感悟。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得養(yǎng)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了解祖國,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下面是我總結出的幾條小經驗:
1、拓寬教學的天地。讓學生了解社會,僅僅在課堂上拿著書來讀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的走近,親臨去體會。所以在教學中,我打破了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強化“知”、“行”統(tǒng)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進角色。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創(chuàng)設很多教學情境,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有時,我會組織辯論會,讓學生們各抒己見,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時,我會組織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平時的課堂上,我會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yè)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白鎳,我為你自豪”這個單元教育學生愛祖國;要求學生知道祖國的變化,關心祖國的發(fā)展變化;我布置學生與爸爸媽媽一起,通過上網、看報、走出家門等方式,了解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升華愛國情懷。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們的能力。要布置好預習作業(yè)和課后拓展的作業(yè)。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決不能將品德與社會課上成老師一言談的說教課,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要讓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領下了解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品德與社會》經過一段時間的教研教學,我發(fā)現(xiàn)這門課程的課前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注重課前參與環(huán)節(jié)。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貼近生活、真實反映社會的課程,它把學生的思想教育溶入到學生的社會生活中。通過對本教材的實用,我覺得課前參與是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也是教材內容拓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上的40分鐘,而是把學習的內容拓展到課前,延伸到課后。課前讓學生體會與教材有關的內容,或者在家庭中,到社會上、學校里去觀察、調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已成為《品德與社會》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前的"熱身"為課中開展"討論""辨別""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提供了前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保障。課前參與的情況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活動的效果,課前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很多,在這里我給大家介紹兩種我學到的方法,可能也是大家經常用到的。(一)資料搜集法.資料搜集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家長的幫助下,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文字、圖片、視頻與音頻、實物等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例如:本學期六年級三單元第一課《天有不測風云》課堂上,請查到相關資料的同學給大家介紹自己查到的內容,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文字資料的交流使全班同學對自然災害的種類和成因、破壞力有了全面了解。各種資料的搜集,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二)調查訪問法.調查法是指兒童到現(xiàn)場觀察或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所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本冊書第二單元《為了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主題三《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中有個活動是調查學校和家中每天的用水狀況。課前,我請學生回家和父母根據(jù)每月繳納的水費計算出每天水的使用量,再與父母思考其中哪些是被我們浪費掉的,又有哪些是可以節(jié)省下來的。并用同樣的方法調查學校的用水情況。進而更深刻的感受我國水資源匱乏和污染嚴重的情況。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常言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在學生充分課前參與的前提下,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靈活的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課“當危險發(fā)生的時候”
【教材簡析】
“當危險發(fā)生的時候”是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課所討論的第一個小話題。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系統(tǒng)全面接觸安全意識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義。而正確處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實際也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學習的成果將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消防知識,詳細了解對火災的處理方法(如撥打火警119、火場逃生等)。
2.知道當火患發(fā)生的時候要機智、勇敢、不慌張、不蠻干。
3.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防患意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身邊發(fā)生的火患。
【教具準備】
準備火災自救等常識性圖片和滅火的小常識掛圖。
【教學過程】
過渡:親人的痛愛,同學的友情,快樂的校園,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墒,一場意外卻足以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現(xiàn)
(播放一段火勢蔓延、濃煙滾滾的情境畫面)。我嚴肅地問大家:“如果我們身處火場,周圍已經煙霧彌漫,應該怎樣防煙嗆呢?”
觀看資料片,感悟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恐懼。
提問:看到這里,你想說什么?
(生交流)
是啊,火災令人恐懼,損失讓人痛心。以上案例確實讓人們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同學們,讓我們試想一下:當危險發(fā)生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鳴。
看到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結過渡:正像你們所說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們身邊有沒有火災的隱患呢?
二、課堂活動
1、創(chuàng)設情境,模擬演練
今天,就讓我們在這里做一個大膽的假想。假如在上課時發(fā)生火災,我們該怎么辦?(警報響起:著火啦著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擬:當火災發(fā)生時,怎樣的撥打電話119?
紅紅是一名小學生,一天,他家就發(fā)生了這樣的意外??
(例:紅紅家住在5樓,一天傍晚,爸爸、媽媽都沒有下班,紅紅一個人在家里寫作業(yè)。寫著寫著,突然聞到了一股煙味,打開門一看,發(fā)現(xiàn)樓道里已經濃
煙彌漫。)
誰來幫幫紅紅呢?生自由地說。(師: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護自己;了不起,看到火這樣大,想到紅紅是個小孩,他應該先報火警。)
對,當火災發(fā)生的時候,我們應迅速報警、滅火與逃生,(讓學生學會正確、及時撥打119火警電話)119,怎么打?
適時指導學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師生互動演練
你會報火警嗎?想一想報火警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伲畧缶瘍热萸宄、明了:⊙家庭住址 ⊙電話 ⊙起火原因 ⊙火勢。 ②.現(xiàn)在,你能正確撥打火警119了嗎?假設你家現(xiàn)在著火了,你該怎樣打火警電話呢?這樣吧,我們先練習練習,一會兒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試試看,比比誰報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們,現(xiàn)在我來做消防隊員,你們向我打進電話報警,行嗎?
③.同學們,遇到火災你首先應該撥打119火警電話,但火警電話能隨意撥打嗎?(不能。)老師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隨意撥打!)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我們應防患于未然;但當無情的火患發(fā)生的時候,當危險發(fā)生的時候,大家應該沉著、冷靜、機智、勇敢,還應根據(jù)不同的危險發(fā)生情況,進行自救和逃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本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實踐活動這一特點,以學生實踐活動為主體,引導他們自由組成小組,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交流,增長了知識,活動方式多樣化;顒宇I域由課內到課外,由家庭到世界,感受家鄉(xiāng)的魅力,激起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熱愛,立志為家鄉(xiāng)做些事,樹立為建設家鄉(xiāng)努力奮斗的豪情。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從生活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課程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教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兒童現(xiàn)實生活中培養(yǎng)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把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做人”作為課程的核心;不僅關注生活體驗的本身,而且更加關注對兒童正確價值觀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重視學生主體性學習”品德與現(xiàn)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都可以成為課堂的資源。所以這節(jié)課,我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調查:家鄉(xiāng)的旅游景點、土特產資源等;教師利用了這些生活中的資源,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這樣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堂變成了活潑的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擴大了教學空間,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節(jié)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轉變角色,貼近生活,快樂體驗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感受和體驗。”突出的'是“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與情感體驗相結合”的原則,F(xiàn)代的教學觀還要求課堂教學方式多樣化,要求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角色扮演、觀察、比賽等方法,理解和內化知識技能。這些在本課的教學中都有體現(xiàn)。讓學生通過當導游這個角色,貼近了生活。從而參與學習、得到了快樂的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這不光是語文課要做到的,同樣《品德與社會》也要做到。所以課前我就讓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了解泉州各景點,搜集家鄉(xiāng)的風味小吃,民間故事傳說,地方特色文化等。通過課前課后讓學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將課內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實際生活中,使思品的實踐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本次活動主要是教師經過情景表演,幫忙幼兒熟悉歌詞,學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輕快的聲音來演唱歌曲。活動部分,我就經過出示玩具電話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來引入教學,所以孩子們的興趣也就被吸引了過來。接下來我邊放音樂邊左右手來操作兩個手偶,幫忙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也很好的為下一個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來進行,加上這首歌曲歌詞簡單,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資料,整個活動一氣呵成,環(huán)節(jié)銜接順暢,活動氣氛十分活躍,到達教師預設的目標。雖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預想狀態(tài),可是在活動過程中還是避免不了的出現(xiàn)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來幫忙孩子們理解歌詞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給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詞的本身。
2、在鞏固歌曲時,教師都是以孩子們齊唱為主的方式,過于單一,如果能適當?shù)姆纸M唱、男女合唱效果應當會更好,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孩子們會學的更加有興趣。
3、在請個別孩子上來進行邊情景表演邊演唱的時候,雖然請上來的孩子表現(xiàn)都不錯,可是這也是比較有局限性,不能夠讓每位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所以課后覺得或許能夠讓孩子自由結伴帶上頭飾去進行邊表演邊演唱,這樣才不會造成上頭的孩子在表演,下頭的孩子無事可做。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血淚國恥包括屈辱的開端和火燒圓明園兩個主題活動。在教學屈辱的開端中,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構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理解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教學中滲透了歷史比較方法、心態(tài)史學方法、史料分析法等。
1、歷史比較法。英國處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處于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統(tǒng)治腐敗的封建沒落時期。
2、心態(tài)史學方法。林則徐痛陳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采取了嚴厲有效的禁煙措施,將收繳的230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林則徐的壯舉并非當時外國人想象的想發(fā)大財。虎門銷毀的舉措令許多外國人都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贊嘆不已。明白這段歷史,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
3、史料分析法。透過圖片和一些文件資料如《南京條約》,讓學生在具體感知這些事件的同時,分析這些資料所反映的歷史內涵,對這一歷史教訓有一個深刻、明晰的認識。學生在探究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時,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樣辦?""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將怎樣審判鴉片戰(zhàn)爭罪犯?"這兩個問題。其目的,一方面強調學生讀圖時應注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構建以學生發(fā)展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fā)展的學習潛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后知識遷移,作出決策。整個活動以現(xiàn)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力爭為富有生機和實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找到源頭活水。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透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了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個中國人是不就應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fā)表自我的看法,整節(jié)課顯得個性活躍。
問題反思:
透過本課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我們就應自強自息!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教學重建:
透過本課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太少。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fā),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透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chuàng)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
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指導學生獲取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知識,《南京條約》簽訂的原因、資料、影響等,了解中國在近代是任何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必須的情感體驗。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huán)三步”教學模式以后,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匯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獲。此后,可以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升華,最后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huán)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xiàn)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我們都是好鄰居》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四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學習指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家庭,并從認識自己的家庭開始,逐步認識豐富多彩的社會,樹立為家庭和社會做貢獻的意識。
教材通過體驗活動、生動的事例、歌謠、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責任感;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知道家庭成員間要相互溝通、平等相待;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huán)境和設施等內容。本主題引導學生愿意與鄰居和睦相處,知道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懂得鄰居和睦相處可以使每一個家庭得到幫助,感受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快樂,學習鄰里之間相處的`常識,做個好鄰居。這樣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與鄰居的接觸是很多的,教學中出示書上的小故事,談感受畫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樣?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樣感謝幫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樣?談談自己與鄰居相處的經歷與感受。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鄰居家和睦相處的小故事,請同學們談一談,有的的同學談到了住平房的鄰里之間的和睦,有的講到住樓房鄰里之間不怎么來往。在交流中逐漸讓學生理解“鄰居結得好,如同得大寶。”引導學生明白,無論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我們都需要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當鄰居家有困難時,應主動幫助;當鄰居和你家有矛盾時,應多為別人想一想;如果妨礙了鄰居的利益,就應主動承認錯誤,并立即改正。我們只有這樣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鄰居之間才能和睦相處,大家都會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課教學采用了學生居住社區(qū)的內容,結合學生處理鄰里關系的實例,相對效果比較好些,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鄰里之間理解還是需要多些引導。
要是有條件走入社區(qū)參加點社區(qū)的實踐活動,應該會更好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反思01-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02-04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9-04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0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02-04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匯編15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