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推薦度: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推薦度: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中葫蘆的人,只盯著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jié)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guān)系,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jié)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教學設(shè)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教學時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并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
將教學設(shè)計付諸課堂實踐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詞教學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生字較少,共6個。教學中,我重點是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并通過讀“葫蘆葉、葫蘆藤、葫蘆花、小葫蘆”四個詞,鞏固“葫蘆”的讀音。但忽略了“盯”這個重要的.生字,正確理解它的含義有助于體會那個種葫蘆的人的思想。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深入學習。
2、學習課文
語文課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融合,感情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還有帶領(lǐng)學生更加深入體會的余地。我僅抓住人物的語言,沒有關(guān)注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xiàn),應加以品析。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調(diào)整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么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后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后果時,教師追問:“那個人為什么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后,引出關(guān)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因此,教學中采用角色換位,“你要是種葫蘆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不斷地鉆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從整個教學流程看,自己的設(shè)計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從孩子們的課堂表現(xiàn)看,我的教學還是不夠扎實,還充在許多問題,俗話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進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后反思:
1、首先抓題眼,質(zhì)疑問難是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解決方案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權(quán),體現(xiàn)課堂的民主。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為我的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2、在識字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能運用自己已有的識字方法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識字記憶字形,教師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講解,只是在擴詞訓練上沒有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
3、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fā)展他們的語言,達到他們會讀書的目的。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分組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yǎng)成結(jié)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如能將課文內(nèi)容排成課本劇讓孩子們來演一演,孩子們的個性會得到張揚,學習氛圍會更濃,對文本所蘊涵的道里理解會更深刻。
總之,在學校組織的這次平行研討課活動中,我們又得到了一次鍛煉和學習的機會。我深感上好一堂課是多么得不易,不僅要深專教材,緊扣目標,還要根據(jù)學情因材施教。從這幾天的講課情況看,我校的教學水平在穩(wěn)步提升,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應迎頭趕上,努力專研教材,認真?zhèn)湔n,關(guān)注每一個孩子,虛心向別人請教,多看有意的書籍,多進行課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想象是孩子們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我結(jié)合文章的空白之處,設(shè)計了想象說話的內(nèi)容,想象說一說:你想對他說什么嗎?這樣學生說話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較大的.伸展空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了碰撞,在學習中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發(fā)展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提高了學習的增量,進而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也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這節(jié)課中把課文的兩幅插圖并列出現(xiàn),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從圖到文,學習課文。學文后,我又出現(xiàn)這兩幅圖,讓學生觀察,產(chǎn)生問題,進入下節(jié)課的學習。這樣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訓練口語,發(fā)展想象,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看問題、想問題。而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在教學設(shè)計過程中,緊緊圍繞單元目標,結(jié)合本課特點,從觀察兩幅插圖的不同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讀全文,然后分別學習一、四兩段,了解現(xiàn)象及結(jié)果后,再探究其緣由,學習二、三兩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yǎng)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把讀有所悟,以悟促讀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fā)現(xiàn)、建構(gòu)意義,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14課,這是一篇寓言性質(zhì)、趣味地介紹植物自然生長規(guī)律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懂得葫蘆的生長規(guī)律,一味只盯著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jié)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的故事。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課文的內(nèi)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幾點。
新課標強調(diào),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本課要寫的`生字比較有規(guī)律,因此,我引導學生對本課要寫的子進行仔細觀察。比如:觀察生字的結(jié)構(gòu)。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掛、哇;相同結(jié)構(gòu)的字:治、棵、掛、哇、怪、慢(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然后再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進行練寫、評議。
同時,還要重視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逐步品味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生朗讀感悟的基礎(chǔ)上,我引到學生,“真可惜,小葫蘆都落了!這是不是種葫蘆的人的錯誤所導致的呢?錯在哪里呢?”學生通過朗讀理解到(種葫蘆的人錯了,他錯在:①他沒有聽鄰居的勸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葉子都落了,小葫蘆也沒了,種葫蘆的人看見這個景象,會想什么呢?(讓學生充分自由發(fā)言。)
改進之處,教學評價還要繼續(xù)到位,有時為了趕時間,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地評價,不利于課堂問題的生成,應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引導學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形象,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識字和感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并懂得與課文有關(guān)道理是教學難點。
長時間以來,在強調(diào)識字與閱讀的有效整合過程中,低年級的大部分語文教師都存在有這樣的困惑: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該怎樣安排課時內(nèi)容?究竟是先識字還是先學文?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注重了識字卻忽視了閱讀,強調(diào)了感受又錯失了最佳識字時機,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許多教師依然堅持識字和閱讀“兩張皮”。采取“兩段清”的模式——先指導識字,再帶領(lǐng)閱讀,即為掃清障礙,再讀文;進入“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生字被孤立地擱置在一邊了,學完課文,生字還是陌生的,使得識字與閱讀形同陌路。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識字的基本途徑,要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特定的語句,甚至再將語句納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個生字,教學時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
師:這個人是怎樣在再跟葫蘆說話?
生:盯著葫蘆。
師:盯字怎么記?
生:目+丁。
師:這個字跟什么有關(guān)?
生:眼睛。
師:誰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師:他看的時候怎么樣?
生:非常認真。
生:眼睛眨都沒有眨一下,
師:是的,認真地只看著一樣東西就叫盯著。那這里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為盯看得仔細,說明他太喜歡小葫蘆了。
師:我們一起讀出他對小葫蘆的喜愛吧!
這樣聯(lián)系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中,從認識字形到理解字義,再升華到幫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愛,可謂一舉多得。
隨文識字,這種在語境中識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多種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學生在認讀生字時,生字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與生字的親切感,激發(fā)了學生認讀生字的興趣,降低了識字的難度!白植浑x詞,詞不離句”,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學生既知字音、認字形,又能借助語言環(huán)境解字義、明用法,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以后要多嘗試。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我上小學時就有這篇課文了,也就是至少12年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學畢業(yè))。為什么她的生命力如此強盛,重編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來。她到底有什么樣的教育含義以至于打動了大家的心。我讀了幾遍,并沒有覺出什么高深的含義來。那個讀書人只要葫蘆不管葫蘆葉生命的作法是錯誤的。小孩子們都知道沒有葫蘆葉也就沒有葫蘆的道理,都覺得這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這篇課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況且,當我第二次和學生一塊學習這篇課文時,還是一頭霧水,不懂這個寓言的`寓意,第二課時,我們進入了課文評價階段,你認為這個種葫蘆的人做得對不對,為什么?學生意見自然一致,“不對,沒有葉子葫蘆就死了!蔽矣X得課文似乎已經(jīng)不用再進行下去了,我沒什么可引導的了。我就講了一些生物知識: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植物生長的規(guī)律:發(fā)芽、長葉、開花、結(jié)果。為什么不是最后才結(jié)果呢?你認為葉子對植物來說有什么作用?葉子對于樹木相當于人類身上的哪一種器官呢?是像樹木的眼睛、還是耳朵、還是嘴巴?葉子是用來吸收陽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樣,(當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沒有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還能生長嗎?植物一旦不能生長,植物上的果實更沒法存活了。植物雖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時候不用葉子,但是她卻不能一年或幾年不用葉子,那樣的話,她會餓死的。所以說,葉子跟果實是有關(guān)系的。葫蘆葉跟葫蘆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比如說,我們每個學生都想要雙百分,想要高分數(shù),但是你卻從沒想過要上課認真聽講、沒想過認真完成作業(yè)、完成老師的要求,你沒有認識到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數(shù)的緊密聯(lián)系,如果你做不好認真聽講和做作業(yè),你就不會考高分數(shù)。就好像你不治葫蘆葉上的蚜蟲就得不到葫蘆一樣。這時候,李佳輝開始說他的盼頭了:我爸爸說如果這次考試能考95分,就給我買一百多元的遙控飛機,姑姑還給我美好幾百元的東西呢!簡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馬上結(jié)合他的表現(xiàn)說事:但是,李佳輝,你看你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習,你覺得這樣做能考到高分數(shù)嗎?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看來我的引導還是很有針對性的。我真會胡拉亂扯。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新學期的工作剛步上正軌,教研課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在經(jīng)過一輪教研課的研討后,我想,究竟怎樣才能使我們二年級語文組的研討更具實效,更有價值呢?田才老師點醒了我,她說:“不如我們來同課異構(gòu),或兩個人上一篇完整的課文吧,這樣也許我們的研討會更有意義哦!”于是,和劉婷滿老師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蘆》的兩個課時。
《我要的是葫蘆》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于不了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guān)系,最后,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光了。在反復研讀教材之后,我和劉老師商定好兩個課時分別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在她負責的第一課時,主要教學1、4自然段,學習這兩段中要認的字,會寫“每”、“棵”、“掛”、“哇”四個字,通過朗讀體會明白葫蘆開始長什么樣,結(jié)果怎么樣,并留下懸念:為什么會這樣。而我的第二課時則接著劉老師的懸念展開,引導學生帶著“葫蘆為什么都落了?”這個問題進入第2、3自然段的學習,認識這兩段中會認的字,會寫“言”、“治”、“怪”、“慢”,并通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地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不同語氣,了解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明白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課堂上我始終以尊重孩子,激發(fā)孩子個性思維為基準,以讀代講,將識字寫字巧妙地融入在學生的讀與悟中。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因此,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力求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很尊重孩子們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都是不一樣的,我很鼓勵孩子對文本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自主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所想所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人的無知與不聽忠告,導致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后葫蘆就落了。這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就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體會來讀,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讓孩子的思維也就得到發(fā)展,在此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然后抓重點詞、句來理解,指導朗讀。
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仍在識字寫字、詞句中,我在設(shè)計如何將要認要寫的字融入情境、不脫離文本時是動了一些腦筋的,而對“盯著”、“自言自語”、“奇怪”等詞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突出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使學生在不同的閱讀實踐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tài),以讀悟文,品析詞句,最終內(nèi)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所以,當我拿出葫蘆道具,孩子們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動作、表情,甚至略顯激動夸張的語氣,實質(zhì)上都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關(guān)于生字的書寫,我本堂課要書寫的四個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較簡單的,“怪”也不難,最需要細致指導的是“慢”,然而,因為時間把控得不夠好,“慢”的教學沒有完成,在即將教“慢”字的書寫時,下課鈴響了,考慮到“慢”是本課中最難寫最易錯的字,為了讓孩子們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斷放棄了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倉促完成的想法,對孩子們說:“慢這個字很重要,老師要留著慢慢教!贝送,我們班小組合作學習實際上已經(jīng)像模像樣了,但我卻沒有給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上臺展示。我的語言還需要更加精煉,問題的指向性要更明確,語言的目標性要更明了。
一堂課總會或多或少有些遺憾,但我仍非常高興,因為孩子們的表現(xiàn)太棒了。平日里一貫優(yōu)秀,發(fā)言積極的孩子自然不必說,始終是主力軍,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時調(diào)皮搗蛋,聽課不怎么認真的孩子,平時從不發(fā)言,性格內(nèi)向,很少出聲,缺乏自信的孩子都舉起了他們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課堂生成,他們也融進了課堂,融入了文本,這讓我興奮了很久。
感謝孩子們,也感謝我辦公室的同事們,她們給我寶貴的意見,下班后陪伴我做課件,不斷地鼓勵我,教育路上,我們和孩子們一樣,都在不斷成長,成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今天上午,我執(zhí)教了鎮(zhèn)級公開課《我要的是葫蘆》。課后,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jié)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年級的小孩,聰明活潑,領(lǐng)悟能力強,善于表現(xiàn)自己,對于新鮮事物刨根問底。抓住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體會種葫蘆的樂趣,從情境中圍繞“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本文。
《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理解、朗讀、表演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里,發(fā)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抓住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做教學設(shè)計前,我翻閱了單元導讀及語文書上的課后題等相關(guān)資料,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guān)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是:初步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讓孩子欣賞葫蘆絲音吹奏,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接著引導孩子讀好“葫蘆”、“葫蘆藤”這兩個詞語,揭示葫蘆的重要作用,引出題目。
二、初讀課文,識寫生字。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通過合作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自言自語”“盯著”的意思,同時范寫“盯”,讓孩子在田字格里進行練寫。
三、出示四幅圖連環(huán)畫。師生合作補充第一幅畫面。首先讓學生找一找應該在葫蘆藤上畫哪些東西,然后引導學生把句子讀得美一些,用畫葫蘆葉的方式激勵學生把“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讀好。然后讓學生用“多么()的()!”來夸一夸“葫蘆藤”、“綠葉”、“小花”。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會復述第一段內(nèi)容。
四、看圖:請學生先看第一幅圖,再看第二幅圖,看看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孩子讀好第二幅圖的“傷心、難過、絕望”的心情。
五、朗讀、感悟反問句、感嘆句、陳述句的語氣。出示反問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意思。通過對比讀體會出反問句和感嘆句在表達人物情感方面的好處。
六、揭示事物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蚜蟲吸取葫蘆藤汁液,導致葉子枯黃,從而無法輸送給小葫蘆營養(yǎng),這是小葫蘆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要多動腦筋,同時聽取鄰居勸告。通過這個故事,讓小孩子說一說自己在學習中應該注意的事。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寓言故事類的文體,可能有點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授課環(huán)節(jié)中,我雖然以讀為主,在讀中讓孩子領(lǐng)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但始終還是牽著孩子走,沒有真正讓孩子做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今后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又一堂公開課過去了,真的是苦并快樂著!這個過程是一種煎熬,但是當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在課堂上收到了效果,并得到了大家的贊賞,又覺得一切都很值得。
《我要的是葫蘆》這種帶有常識性的課,我是很害怕上的。因為像 “為什么葉子死了,葫蘆就會落了呢?”這樣的問題我自己就說不清楚。但是我以為像這樣的問題應該是屬于常識課范疇,不必要在語文課中得到解決。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以聽說讀寫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我在這堂課中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1、復習鞏固;2、學習課文,知道葫蘆落的原因。3、拓展閱讀《小蟲和大船》;4、筆頭練習,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幾棵葫蘆……
看似簡單的第一個板塊復習鞏固,其實也是由易到難,包括了很多的訓練。例如先認識生字“藤”,再認讀詞語“葫蘆藤”,接著說說“( )的葫蘆藤”,最后用剛剛訓練過的“細長的.葫蘆藤”和“可愛的小葫蘆”兩個詞組說說課文中的兩幅插圖,由此引入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在這一個板塊里,字、詞、詞組、句子的訓練一氣呵成,促進了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
當然,老師們在課堂評價和引導方面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小魚兒認為,當一個學生說那個造船的人比種葫蘆的人更笨時,我引導說是一樣笨就有點不妥當。因為一個只是造成葫蘆的凋落,而另一個卻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所以說更笨是正確的。我覺得她說得有道理,拓展閱讀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存在,應該去吃透它,研究它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自己心里有了底,課堂上可以從容應變。
余萍認為在教學“一個鄰居看見了,( )地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時,學生出現(xiàn)了“熱情、生氣”等偏離文本傳統(tǒng)取向的回答時,應該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回到“著急、擔心”上來。我覺得也很有道理,因為我也認為這句話帶著著急、擔心,而我當時光顧著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沒有及時引導。但是我也有個想法,這是不是學生對文本的一種獨特理解呢?當然,低段學生還不太會感悟,更多的是把這個回答當作填空題來完成,怎樣合適怎樣填。教師還是要及時引導。
“自言自語就是自己對自己說話,朗讀不用這么響!边@個本來讓我稱道的設(shè)計在具體操作中卻變得牽強附會。因為我在心里沒有一個適合的音量,所以課堂上判斷錯誤,把一個學生合適的朗讀說成是不合適,讓學生跟著糊涂了一番。
總的說來,上課還得磨練,要精益求精。
“星語聽泉”研修活動快結(jié)束的時候,小葉子突然問我:“這堂課是你自己想的嗎?有沒有參考?”我一愣,隨即回答:“有。最后的筆頭練習,給‘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換種說法是參考來的。其他的都是自己想的!闭f完,一陣竊喜涌上心頭,看來她還是比較認可我的設(shè)計,呵呵。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一碰到要上公開課,我就四處搜尋教案,像蜜蜂采蜜一樣,把好的設(shè)計好的想法都糅合在一起,組成自己的教案。上課時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總是要去看教案,怕忘記。不知從什么開始,我學會了自己思考,等有了自己的思路后再去看人家的設(shè)計,然后選擇一個更好的。再后來,自己想的更多了,參考的更少了。上課的時候就不需要再看教案了,因為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了,就像現(xiàn)在。
特級教師王菘舟老師在《好課的境界》中說,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第一重佳境,應該是“思在”之課。這重佳境的實現(xiàn),關(guān)鍵在于堅持和尊重自己的獨立思考。上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課,才能進入佳境。我不敢說我的課是好課,但是我的確經(jīng)過了思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fā)展語言,從而到達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shè)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變被動理解為主動參與,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觀察聽說潛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著中心問題:“長得那么好的葫蘆,為什么會變黃、落了呢?”質(zhì)疑,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求知欲。透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tài)度,最后,讓學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語言的`基礎(chǔ)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
抓關(guān)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評讀、個人讀、分主角讀、齊讀、賽讀、范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tài),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小葫蘆產(chǎn)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diào)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后要在優(yōu)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并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個性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于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后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一節(jié)課下來,整體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比如字詞的落實,朗讀的提升,還有整堂課的教學設(shè)計。字詞方面,應該說還是挺扎實的,落實的也比較到位;教學設(shè)計方面,創(chuàng)設(shè)一個懸念,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思考,理清思路;包括在操作的過程中,采用的一些方法,也都還是比較有實效性的。但就從這堂課而言,也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尤其是以下兩個方面:
一、評價,包括師對生、生對生的評價。比如教師在檢查學生朗讀的時候,指名分自然段來朗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讀的好一些,有些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就像讀第二段的那位學生,讀的時候一字一字頓開,且有拖音現(xiàn)象,以至班上其他的同學都在取笑他的朗讀。但是實際上,這個孩子在讀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一字一頓,可他的字音都讀的.非常準,假如此時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這一點,自己來做評價,鼓勵說:“你看這個小朋友讀的多努力,他非常努力的想把這一段讀好,老師發(fā)現(xiàn),雖然他有些字讀的中斷了,但是他每個字音都讀的非常準,來,我們把掌聲送給他!毕嘈沤處熯@樣的引導也能為其他學生啟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不要老把眼睛盯著別人的短處,盡挑缺點,而應該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捕捉別人的長處,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教師始終要明白自己的目的,我們檢查讀文的目的不是隨意找?guī)讉人把每個自然段讀一遍下來就算了,而是要把文章讀正確、讀熟練,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應該馬上就停下,也不要急著讀第二句,而是應該先把其他的放一放,讓學生再練著去讀一讀。因為是第一課時,完全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練習時間。比如難讀的這一段可以讓學生再讀一讀,讀了之后教師再請幾個孩子讀,或者就剛才的這個孩子再讀一讀,也可以我讀一句你讀一句的大家一起練著讀一讀等等。只要能讓這個孩子的朗讀有個很明顯的提高,從不會讀,通過教師的啟發(fā),會讀了,讀好了,這就是我們教學的精彩之處。
二、朗讀,尤其是指導朗讀中所采用的策略和形式。比如在檢查生字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小黑板出示帶拼音詞語:(長滿了??掛了??一些??盯著??鄰居??治一治??葫蘆藤??哇??自言自語)其他簡單的詞語孩子們讀的都挺不錯,但其中“葫蘆藤”這個詞語比較難讀,不少小朋友都把“葫蘆藤”讀成了“葫蘆——藤”,一點也不連貫。我通過課件展示葫蘆藤,并且代入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敝性偃プx一讀,這樣就一定可以把這個詞語讀正確,讀熟了,也就把后來學生在讀文時遇到的困難提前解決了。而這也正體現(xiàn)了我們的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詞不離句”,再比如詞語“自言自語”,就可以代入句子:“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中去,理解“盯著”,讀出“自言自語”,像這樣不是孤立的去學習詞語,而是把詞語放到句子里去讀,先把帶這個詞語的句子讀通了,再去讀文章,那么相信后面的朗讀效果會更好。因為,孩子并不是詞讀好了,一個句子就能讀的好的,還需要連在一起多讀,多練。再比如這堂課的整個設(shè)計中,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兩幅圖,自己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懂或者不一樣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找到描寫這兩幅圖的句子讀一讀。首尾對比,造成懸念。再讓學生去研究課文,結(jié)合課文,讓他們?nèi)プx,但在讀的過程中,朗讀的策略顯得有些單調(diào),不夠豐富。本課教學中教師是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抓住一些中點詞語,讓學生自己把他讀出來,讓大家去感受。但是有時候?qū)τ诘湍昙o的學生,教師可以更明確些,比如在學習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時,教師可以直接讀成“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小花”,這時,肯定會有學生指正老師讀錯了,于是師生共同探討老師哪里讀的和課文中不一樣呢?細長的,把葫蘆藤的樣子讀出來了,長滿了綠葉,寫出了整個葫蘆藤滿滿的都是綠葉,多漂亮多美啊!
綠葉的葫蘆葉中還點綴著雪白雪白的小花,多美啊!像這樣的地方,教師就可以指導讓學生自己圈一圈,畫與畫,并用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蛘撸處煿室獍堰@句話錯讀漏讀,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教師也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你們把哪個詞語圈出來,再把這個詞語去掉來讀讀這個句子,和原來的句子比比有什么不一樣,讓學生自己去說。這是朗讀教學中的一重策略。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去展開想象,不僅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還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教師可以用一些語言來渲染,如:“細長葫蘆藤長滿了綠葉,開出了雪白的小花,多么漂亮多么美麗!看,這時,種葫蘆的人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再如句子“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的學習中,教師還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句子的語言現(xiàn)象。文中連用了兩個“快長啊快長啊”和“我的小葫蘆”,這里就應該引導學生體會此時種葫蘆人的語氣,文中為什么連用兩個快長,快長?他當時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學生一定會說“他著急啊”,是啊,他非常急切的希望小葫蘆快快長大,恨不得巴不得小葫蘆怎么樣?學生馬上就會接“巴不得馬上長大,馬上吃掉他的葫蘆,長得賽過大南瓜!笔前。喼逼炔患按,簡直都等不及了,把這種感覺說出來。這樣的朗讀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讀書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設(shè)身處地地去體會任務語言及人物當時的心情究竟是怎么樣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的,我們就要引著學生去探究,學生沒有發(fā)現(xiàn)的,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充分的感悟體會,真正使朗讀得到提升,使朗讀到位。再者,教師的語言也應該更加的抑揚頓挫,比如該夸張的地方就應該夸張,“快長啊快長啊”這一句,教師就應該用范讀去體現(xiàn),他是多么的希望小葫蘆能夠快長,巴不得第二天一早起來,就看到小葫蘆長的象大南瓜一樣,恨不得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所以,在朗讀上,教師還應該更下功夫,不僅注重朗讀,也注重策略,使朗讀指導更上一層樓!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于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diào)節(jié)功能。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個情感源點。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
我以教材為憑借,以情感為紐帶,以形象為中介,以發(fā)展語言為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guān)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lián)系的。
一、運用插圖----動情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都是從詞語的理解開始的。學生只有準確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內(nèi)化的基礎(chǔ)。利用課文插圖可以有效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語言,有利于詞語的積累。
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我先讓孩子們觀察長勢很好的小葫蘆插圖,讓他們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蘆,孩子們說的挺好的,有的說“小葫蘆長得枝繁葉茂”;有的能根據(jù)葫蘆藤—葫蘆葉—小葫蘆的順序來表述。然后我再讓他們讀讀文中作者描寫小葫蘆的相關(guān)句子,對比感悟作者遣詞用句的準確、巧妙,從而感悟、積累優(yōu)美語言---“細長的葫蘆藤”、“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這樣圖文結(jié)合,孩子們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蘆的可愛,自己的內(nèi)心燃起了對這棵葫蘆的喜愛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體會到文中種葫蘆人對自己所種葫蘆的深愛情感。為后面的感情朗讀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導作用。
二、憑借語言——融情。
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zhì)外殼與思想內(nèi)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jīng)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lián)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chǔ)。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文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L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通過反復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同時還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一個一個地落了,你會怎樣地說什么?說之前讓同學小組交流討論,建立同學之間信息交流的通道,師的參與,便使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得到碰撞。由于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種葫蘆人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能夠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到了種葫蘆人那種后悔、傷心、自責、痛恨等復雜的感情。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鍛練了學生說完整話,讓學生的說話有了依托,又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fā)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著思維的過程,語言內(nèi)化、錘煉、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課后我結(jié)合老師們的建議,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除了角色朗讀外,如果能再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shè)了這樣一個演一演的情境:讓孩子們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種葫蘆的人和鄰居之間的對話、動作、神情,通過鄰居的口自然而然地總結(jié)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讓他們用成語概括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與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fā)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才能更好地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個性化思維發(fā)展。這種愉悅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快感。從而能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并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還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并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并在識字活動的基礎(chǔ)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chuàng)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shè)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huán)節(jié)。如:“當看到那么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么?”以及最后續(xù)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培養(yǎng)。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chuàng)設(shè)情境向?qū)W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5-23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4-01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2-08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2-02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優(yōu)】07-10
【優(yōu)】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優(yōu)選]07-09
(優(yōu)秀)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07-09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熱門]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