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shù)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數(shù)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shù)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游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xiàn)給大家。
本節(jié)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xiàn)象引出特殊現(xiàn)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fā)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fā)現(xiàn)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并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zhì)屬性:把一個數(shù)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森林聚會是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個信息窗的內(nèi)容,本節(jié)課學習第4849頁的內(nèi)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分東西的快樂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有的分成4個和6個,因為大熊貓吃的.多,小熊貓吃的少,有的分成3個和7個,因為大熊貓照顧小熊貓,讓小熊貓多吃點,還有的分給小熊貓10個竹筍,大熊貓沒有,因為大熊貓要減肥在這種爭先恐后的發(fā)言中,學生們感到很快樂,很好玩,最后通過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得益彰,精彩紛呈。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shù)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起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shù)學很有意思,樂于產(chǎn)生更多的數(shù)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學具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最后我說小動物們在你們的幫助下吃得很開心,玩的很愉快,而且還學到了許多知識,你說對嗎?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本堂課通過情境串的教學,小動物擬人化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故事,動手操作的樂趣,給學生們?nèi)碌母惺,那就是原來?shù)學課也很快樂,也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樂園。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結合教研員的點評,以及自己的體會,對于這一節(jié)課,我總結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首先,在講課過程中要學生操作,有直觀入手,再到抽象數(shù)學。在課前應該盡可能的幫學生準備好一切需要用到的東西,讓課堂變得簡單,能準備的盡量準備。
1、開展有效,在做中學,抽出數(shù)學,提前把準備工作做好。比如說,學生在實物展臺上展示時,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操作區(qū)域。10個竹筍分成兩份,應該在展臺上告訴學生擺在哪個位置?傊疁蕚浜媒虒W外的所有東西。
2、在讓學生小組操作時,要有適當?shù)闹笇В{(diào)控好課堂。
3、對于操作后的交流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比如說,一共分幾個,要怎么分。要把( )個桃子分給(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個桃子。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意識。
第二,直觀表象與數(shù)學語言的關系。幫學生搭架,培養(yǎng)他們數(shù)學思維,使其體會直觀表象與數(shù)學語言的關系。
第三,要搞清楚數(shù)學本身內(nèi)涵。在講課中,要注意考慮數(shù)學的問題,比如數(shù)學中除法和減法的關系,分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提示學生全分完,讓學生體會除法是來源于減法。
第四,控制課堂時間。一開始活動的'時間稍長,應該把時間縮短,到平均分的時候要時間長。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過程,時刻提醒學生“分完還剩多少?”為除法的意義做鋪墊。
通過這一次的準備課,讓我知道自己離高水平教師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不停地努力。我也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不斷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是一節(jié)概念的建立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小兔和小猴子是鄰居,他們和睦相處,生活的很愉快。今天兔媽媽家收白菜,兔媽媽可高興了,咱們也到兔媽媽家去看看好嗎?”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教科書中的例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樂于參與教學活動,我以導入部分的故事為主線,把故事貫穿于整節(jié)課的.教學之中,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兔媽媽”和“猴子兩兄弟”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白菜和桃子進行平均分,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下課的時候仍意猶未盡。這時,我給孩子們出了一道發(fā)散思維的習題:“16根小棒平均分,可以分成幾份?每份是幾?”課余時間,孩子們有的用小棒擺,有的把紙條撕開來代替小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太高了!看到這樣的情景欣慰之余,使我想到,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學有價值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宗旨。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后提出了數(shù)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蘋果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蘋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搶著要上來表現(xiàn)。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guī),但我卻收獲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二年級數(shù)學第五單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內(nèi)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只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后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后我又通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這幾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shù)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卜、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fā)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學生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shù)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起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么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通過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shù)學很有意思,樂于產(chǎn)生更多的數(shù)學問題。
四、樂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chuàng)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么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于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后,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通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后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guī)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jīng)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fā)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fā)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jù)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lián)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shù)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xiàn)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xù)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shù)學活動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shù)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xiàn)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shù)學課中來。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通過提供學生喜愛的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教學情境,有效地組織實施讓學生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的活動,以達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的教學目標,力求使學生在經(jīng)歷體驗除法意義的過程中,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他們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認識的過程應該是體驗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總有一種強烈的需求---總想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經(jīng)歷建構知識的過程。本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動手幫熊貓媽媽分竹筍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分的過程中認識和理解除法算式的兩種不同含義,把抽象的除法算式與具體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為今后學習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表達的過程應該是規(guī)范的過程。數(shù)學語言是規(guī)范和嚴謹?shù)模苡靡?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描述身邊的事和物,是數(shù)學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二年級學生要實現(xiàn)在觀察的過程中由日常用語到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是不容易的,他們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還相當薄弱,因此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節(jié)課,教師根據(jù)預設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除法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逐步規(guī)范他們的數(shù)學語言。整節(jié)課,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義,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個竹筍每4個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個4.這些數(shù)學語言的描述,體現(xiàn)出學生對除法算式意義的理解已從具體過渡到抽象,體現(xiàn)了學生數(shù)學語言的發(fā)展軌跡。
應用的過程應該是發(fā)展的過程。用數(shù)學是數(shù)學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習數(shù)學的最后歸宿。本節(jié)課,在學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義之后,教師將知識面進行拓展,聯(lián)系生活實際,要求學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含義,這是對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知識的檢驗,因為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上才能做到這一點。本節(jié)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空和交流的平臺,不僅有效地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應用數(shù)學意識,也使學生的而數(shù)學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真正得到了發(fā)展。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在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礎上,展開除法意義的教學。我教完除法的意義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一是學生對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不明確,只是停留在機械的記憶中,將誰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求出的是幾份的這些問題并不理解。二是結合具體情境圖,發(fā)現(xiàn)關于除法問題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對平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要加強一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緊緊抓住將重點難點的轉化工作,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直觀的、熟悉的生活知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認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過程,堅持用教材去教。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時間,今天輪到我上公開課,我準備的是二年級數(shù)學第四單元《表內(nèi)除法》的《初步認識除法》這一節(jié)課。
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景帶領學生認識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通過分一分,擺一擺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義。
上課流程:首先,我?guī)ьI學生通過手勢復習乘法口訣、快速算表內(nèi)乘法以及平均分。然后進入新內(nèi)容學習。通過兩個例題,讓學生認識了除號、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并且會讀除法算式以及通過一些習題列除法算式。在列算式的過程中滲透除法算式的意義,反復練習,讓學生全部掌握。
課后,數(shù)學教研組的老師都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老師們認為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
2、教具準備的簡單多樣,很好的幫助到課堂學習。
3、師生互動充分,很好的發(fā)揮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動性。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1、每個訓練環(huán)節(jié)訓練的不夠充分。
2、學生對于除法的意義理解不夠透徹,訓練有點少。
3、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提前10分鐘講完。同事們的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感覺二年級數(shù)學雖然知識簡單,但教起來卻不簡單,需要提前預設好每個環(huán)節(jié)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法,還有怎么把簡單的內(nèi)容深入淺出得讓學生學會理解到位,這都需要老師充分備課,精準把握教材重點內(nèi)容,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調(diào)整教學方法。這也是教研的意義所在吧!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shù)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計算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仆勒f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菂R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
、刃〗Y: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仆澜涣鳎闶窃趺捶值?
、菂R報交流:出現(xiàn)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xù)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shù)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ㄖ付嗝麑W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
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jù)同學們的發(fā)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ǔ柋硎臼裁匆馑?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shù)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shù)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zhì)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shù)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yè)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jié)研討課,也是一節(jié)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qū)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chǎn)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才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表內(nèi)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shù)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jīng)驗后,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讓學生經(jīng)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jīng)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后,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后的學習,為今后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時讓學生經(jīng)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shù)學概括,體會到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shù)學模型,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fā)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shù)——總數(shù),每份的個數(shù)——每份數(shù),平均分成的份數(shù)——份數(shù);以及總數(shù)、份數(shù)、每份數(shù)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求總數(shù)——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shù)、每份數(shù)——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jié)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本節(jié)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jié)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是表內(nèi)除法(一)中的基礎內(nèi)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的.難點。
本節(jié)課分為“激趣—活動—練習探索”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標準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讓“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實現(xiàn)。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吸收知識,而是通過故事的引導,通過觀察(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操作(學生自己動手分桃子、小棒等),討論(小猴、小貓的不同分法,每幾個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顆葡萄怎樣分)等幾步數(shù)學活動,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本節(jié)課有這樣兩個特點:
1、以故事貫穿始末,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
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優(yōu)于抽象思維,他們對于童話、故事很感興趣,為了能夠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主動地獲取新知識,所以設計這節(jié)課開頭以 “狗熊分面包吃結果被狐貍騙了”這樣一個令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為什么狗熊被騙了,是因為狐貍一開始就分得不公平,這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這個故事串聯(lián)整節(jié)課,不停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知識、練能力。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激勵引導參與:
在平時的生活中,總能碰到孩子們分東西,覺得不公平的時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會懂得“每人要一樣多”,但大多數(shù)同學會留下疑問“怎樣分才公平?”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通過分辨小猴、小貓是否分得公平以及幫助狗熊分小棒、分桃子、分葡萄等這些活動,使學生既有親切感,又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一種樂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既獲得了新知識,又使得學習數(shù)學的能力有所發(fā)展、提高。
本節(jié)課突出體現(xiàn)了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3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13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0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22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03-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集合15篇)04-02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3-30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24
《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