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復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里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厘米,直接告訴學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復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么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只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于米與分米的關系,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后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shù)學書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厘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后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jié)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更細致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2
片斷一、
師:想一想,在我們的身邊或周圍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1:鉛筆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數(shù)學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想對1毫米說些什么?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們頭發(fā)絲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個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雖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師:對啊,毫米雖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大的。
課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片斷二、
師:那現(xiàn)在請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匯報:
生1:我發(fā)現(xiàn)1分米跟我的.鉛筆差不多長。
生2:我發(fā)現(xiàn)1分米就是1個大格,1個大格里面有10個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師:為什么你這么認為?
生3:因為1個小格你剛才說了是1毫米,10個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個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師:說得對極了!是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還有其他發(fā)現(xiàn)嗎?
生4:我發(fā)現(xiàn)這條直尺上共有10個大格。
師:那是多長?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為這條是米尺,就是1米長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師:真不錯。這個發(fā)現(xiàn)也很重要。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3
在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能比劃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學期的分米和毫米也是比較抽象的問題,在備課中要多下功夫,所以本節(jié)課我通過學生的操作來認識分米和毫米,讓學生自己多猜測、多動手、多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這樣學起來比較容易。
教學中我把舊知與新知銜接起來,充分利用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已有認識,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由此幫助學生明確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了銀行卡、一分硬幣、生活中10厘米的物體。這些物體的長度、厚度、高度都與分米和毫米有關,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還通過比劃1米,1厘米有多長引發(fā)學生比劃1分米、1毫米的長度。還讓學生動手測量出10厘米并把它剪下來。并告訴學生像這樣一根長10厘米的紙條,我們也可以說它的長是1分米。巧妙的用已有知識10厘米引出1分米的概念。
本節(jié)課有很多不足,在認識1厘米等于幾毫米時,我只讓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數(shù),有的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出現(xiàn)了錯誤,把直尺上的1根小豎線看成是1毫米,數(shù)到了1厘米有11個小格。當時我只在語言上糾正他,如果我在黑板上畫一根放大的`直尺,指名學生上黑板數(shù)一數(shù),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另外,鼓勵性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4
《毫米、分米的認識》課堂實錄與教學反思
知識目標: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
技能目標:能測量周圍的事物,提高估計物體長度的能力。
能在具體的情境中合適地運用長度單位。
情感目標:體會到身邊的數(shù)學知識,會用毫米,分米刻畫日常生活重的事物,從而更加喜歡數(shù)學。
教學重點:建立毫米、分米的長度觀念。學會單位之間的轉化。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測量過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動物也測量身高?墒谴中牡暮偞蠼銢]寫長度單位,你能幫他填上嗎?
動物身高或身長
長頸鹿5
鴿子20
斑馬150
熊貓85
狼6
螞蟻5
蜜蜂10
生填長度單位。
師:誰愿意說說你的答案?
生1:長頸鹿5米,鴿子20厘米,斑馬150厘米,熊貓85厘米,狼6米,螞蟻5厘米,蜜蜂10厘米。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長頸鹿還長,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師:大家說有道理嗎?
生:是的。
師: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合適了,應該用新的單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師: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本上看的。
師:看來這題是有爭議的,那么螞蟻和蜜蜂的單位你們同意嗎?
生:5厘米的螞蟻太大了,不可能的。
師:那么這三題都是有疑問的。(在表格上打上問號)
師:我們看前面已經確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別是多高呢?用手勢比劃一下。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米比較大,厘米比較小。
板書:1米=100厘米
揭題:對于一些動物的身高,我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認識毫米與分米
二、毫米教學
師: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長?
師出示電話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請同學們拿出磁卡,左手兩個手指輕輕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縫隙就是1毫米長。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嗎?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ɑ顒樱汉椭車耐瑢W把卡疊在一起,可以2張,5張,8張等,量一量是幾毫米。這個環(huán)節(jié)在上課的時候遺漏了。)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毫米的長度,請大家想一想身邊或者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者厚度大約是1毫米?
生:米。
師:他說米粒大約長1毫米,其他同學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師拿尺子給學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張紙的厚度。
師:其他同學聽到了嗎?你們怎么看?
生:我覺得一張紙的厚度沒有1毫米,可能3張。
師:拿我們的數(shù)學課本來驗證一下,疊起來幾頁才是一毫米。
生疊好了以后匯報:4張,8張,12張,7張.
師:看來1毫米不只一張紙或3張紙的厚度,在7張左右。
師:1毫米比較難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嗎?
生1:手指頭的寬度。(師拿5毫米比)
生2:鉛筆的寬度。
師:剛才我們舉了5毫米的例子,現(xiàn)在你能把5毫米畫下來嗎?
生畫5毫米的線段。
師:再畫10毫米的線段。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師:再請你畫出20毫米,看誰畫得快,你是怎么畫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師:認識了毫米以后,我們來認識分米。
三、分米教學
師: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長?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師:敢于大膽地猜想是很好的。
師:(拿出1分米長的吸管),象毫米一樣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學生感受1分米的長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師:找一找身邊或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厚度是1分米?
生:鉛筆頭,信封的寬,
師:用分米可以測量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1:手臂的長度。
生2:鉛筆盒的寬度。
生3:桌子的寬度,長度。
測量活動。
學生匯報:手臂長5分米左右,桌子寬3分米,長9分米。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們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隊嗎?
師板書: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們還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師介紹簡寫方式。M dm cm mm
師:我們還知道了他們的關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10個10是100。
師:你的意思是10個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個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驗證。得出1米=10分米。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確定最后三個單位應該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劃一下大約多高。螞蟻和蜜蜂的身長呢?
四、練習
1、小狐貍為了感謝我們,請我們去他家做客,路上還會碰到很多問題。
課件出示:汽車門寬8(),汽車玻璃厚5(),大樹高3()
進入屋子:電冰箱高160(),床寬2(),電視機長6(),字典厚25(),書柜高1(),橡皮寬20()
2、小狐貍看我們學的那么好,還給我們介紹了小知識:
。1)三星SGH-E568手機,擁有86×43×26.3毫米的三圍,重量僅有85克,這樣的尺寸和重量更能顯示出女性用戶的審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團公司成功生產出0.7mm超薄玻璃,填補了我國玻璃工業(yè)的一項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來對嵊州市影響最大的一次臺風。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19.86毫米,最大雨量點崇仁鎮(zhèn)民勝水庫達196毫米。
師結合示意圖介紹降雨量的測量方法。
2、學生做課本上的練習。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5
這課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上個學期,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長,并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小組實踐活動等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高漲。在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課始我創(chuàng)設了課間學生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樂的氛圍中,既復習了“米”和“厘米”,又通過設疑引入新課,可謂一舉三得。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主要通過在真實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策略,發(fā)展空間感。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多“感受”。如比劃“1分米”,讓學生用直尺當小助手,一手比劃,一手輕輕移開直尺,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一拃大約是“1分米”。在比劃“1毫米”時,我讓學生用一分硬幣當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夾住,再輕輕地、輕輕地抽出來,現(xiàn)在兩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毫米。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跟上面的分米進行對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細,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6
教學背景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理論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分米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實驗數(shù)學》二年級下學期關于長度單位的一個知識點。學生已經學習過米和厘米,對于分米由于實際生活中應用得少,學生接觸的也不多,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充分做好各種準備,以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活動
1、在判斷中復習舊知
活動一:教師出示一張錯誤的測量鉛筆的投影片(可抽拉),鉛筆的右端對準8厘米刻度線。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片,這只鉛筆有多長?
生1:(搶著回答)8厘米。
生2:(十分著急)老師,她說得不對,應該是8厘米多。
師:你為什么說是8厘米多呢?
生2:因為鉛筆的左端沒有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而是多了,所以是8厘米多。
師:觀察得真仔細。那正確的方法是怎樣的呢?
生2: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將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再看鉛筆的右端是幾就是幾厘米。
師:說得真好(邊重復測量方法邊抽動投影片使鉛筆的左端與直尺的0刻度線對齊)。現(xiàn)在請同學們讀出鉛筆的長度是多少?
生:(異口同聲)9厘米。
[說明]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喚醒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在觀察中既要判斷測量方法對不對,又要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是什么,同時又要準確的讀數(shù)。讓學生的舊知隨著判斷而顯現(xiàn)出來。
2、在操作中引入新知
活動二:教師請兩名同學配合測量黑板的長度、講臺的高度。學生測量的結果是:黑板長3米23厘米,講臺高90厘米。針對學生的測量結果教師講述為了記數(shù)的方便,通常要用到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它比厘米大而比米小,它就是分米。
[說明]在這一活動情境中,充分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并讓學生在測量具體物體的猜測中引入新課。
3、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新知
活動三:教師出示刻有“分米”的米尺(教具),請學生仔細觀察上面的文字和刻度。并請一名學生在尺上找出“1分米”刻度所在的位置,然后拿出彩帶請學生量出1分米的長度,用剪刀剪下來。教師再把相同長度的彩帶分發(fā)給各個小組,讓學生用學生尺測量彩帶的實際長度,小組內交流、檢查并匯報結果,1分米的彩帶實際就是10厘米。
[反思]讓學生在觀測中探求結論,遠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活動四:師:同學們都知道1分米=10厘米,也可以說10厘米=1分米。下面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生:(非常熱鬧,也感到好奇)
生1:我發(fā)現(xiàn)我的手掌大約1分米。
生2:我發(fā)現(xiàn)**同學的辮子大約有1分米。
生3:老師,我發(fā)現(xiàn)你的衣服兩顆扣子之間的`間隔大約是1分米。
生4:我的衣服口袋口大約1分米。
師:(深情地)同學們說得真好!
[反思]這一活動給我?guī)淼牟恢皇求@喜和意外,更讓我感到異常的激動和興奮,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到了他們探求知識的那份熱情和喜悅,使我感受到只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才能讓學生真正的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4、在拓展中驗證新知
活動五:教師說明活動要求: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去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的長度,測量時請你們作好記錄,并加以說明。(下面是學生小組的匯報結果)
小組1:我們組測量的是地板磚的長度,四邊都是60厘米,我們把它記成6分米。
師:測量無誤,換算正確。
小組2:我們組測量的是門,門寬1 米,門高2米。
師:請同學們再想一想,門的寬度和門的高度能不能用“分米”作單位?
生:可以。因為1米=10分米,所以門寬10分米,門高20分米。
師:門的高度和門的寬度用什么單位更合適呢?
生:用米更合適一些。
師:送點掌聲給**同學,他說得很好。
小組3:我們組測量的是獎狀,長35厘米,寬25厘米。我們組討論后認為用厘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如果用分米,長3分米5厘米,寬2分米5厘米,讀著不順口。
師:說得有道理,也給第三小組的同學鼓鼓掌。
小組4:我們組測量的是操場上乒乓球臺的長和寬,長2米70厘米, 寬1米60厘米,經過討論我們改寫為長2米7分米,寬1米6分米。
師:我也同意你們組的觀點,同學們同意嗎?
生:同意。
[反思]這一開放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諧的教學氛圍,自由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體現(xiàn),刺激了他們的表現(xiàn)欲,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
《分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難懂,但又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節(jié)課,為此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活動來增加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學生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發(fā)現(xiàn)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起來比較麻煩,一是數(shù)據(jù)比較大,二是學生尺較短,測量起來需要量多次,誤差較大,這時有學生說用分米作單位來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并在實際動手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了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知道1分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在直尺上的1分米概念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我覺得應該讓學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借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讓讓學生大膽估測,并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學習時讓學生進行同桌合作體驗:
、僬埬闵斐龃竽粗负褪持,用直尺比劃出1分米。我們現(xiàn)在比劃的就是一柞的長度,一柞大約是1分米。比劃給同桌看。
、谝蝗吮葎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勰贸黾垪l,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通過在直尺上比劃、空手比劃和估計彩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借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測量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并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予以鼓勵。放手讓學生用眼觀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腦思考,感受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課認識了分米后,我讓學生先用手比劃一下,估計出課桌的高度。以為學生估計的結果會與實際高度比較接近,可一提問,學生估計的數(shù)據(jù)相差很大,有的估計是90厘米,有的估計在45厘米,有的估計在7分米左右,通過用米尺測量,結果是76厘米,大約是8分米。說明學生雖對分米和厘米形成表象,但還不能進行實際應用,學生從學到會、從知到用是要經過一個過程的,讓學生多感受、多操作、多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知識。
米、分米、厘米、毫米這4個長度單位之間有相互的關系,特別是相鄰兩個之間。如果這里采用機械的死記硬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采用了讓學生一邊讀一邊用動作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全班試一試,指名試,同桌對著試多種形式進行。同時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單能牢記3個關系式,同時還能牢記4個量到底有多長,對今后的估計將會起到一定的效果。
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時,能夠真正地放心,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這節(jié)課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決了所有的知識點,比設計的效果還好。我想我們還是要還給學生自己的空間,讓他們有伸展的機會練掌握知識。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8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這一課的 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 長度單位來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的長度。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 呈現(xiàn),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 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 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 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 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 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力。
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shù)、畫, 學生對 1 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課件演示,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使學生的直 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 1 分米的長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長度是 1 分米的物體。
建立 1 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我參考了以前看的一個關于長度單位的 練習,把學生中出現(xiàn)的錯誤寫成了這樣一段話,用電腦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 我從 2 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wèi)生間, 拿起 1 厘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 90 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 1 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 1 毫米長的'鋼筆和 4 米厚的筆記本, 認真地做起筆記。我先讓學生們讀一讀這段文字,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匯報小明日記中出 現(xiàn)的錯誤。再用課件演示正確和錯誤的對比,非常直觀,一目了然,既體現(xiàn)了學習的趣味性,又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通過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所學長度單位的理解。 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 題的能力。
回想整節(jié)課,在教學實踐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應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操作體驗,提高學生的估計能力和空間觀念。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且體會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這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并為學習千米做準備。被借殼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就是:靈活地去處理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學層次,設計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前通過簡單回顧學過的長度單位,為學習心得長度單位做好鋪墊,在用這些長度單位過程中是學生感受到認知上的沖突,用厘米作單位不能量出數(shù)學書的厚度,使學生產生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的需要和必要性。這樣引入新知識的教學,不是為給學生知識而教,而是把知識建立在他們需要的基礎上,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也是和課件觀念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與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解惑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新知的學習直接導入新的長度單位分米。然后通過測量、在學生尺上只1分米、畫1分米長的線段、用手勢比劃、閉眼想1分米長的、折1分米長的紙條、進而找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里牢固的長度觀念,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認識1分米以后,構建新舊知識,使學生明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然后回應刀客是提出的問題,估計課桌的高讓學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體驗1毫米的長,伸出你的手,比劃1毫米,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說太小了,只有一張電話卡那么厚這些感覺就說明了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體驗到毫米的作用,在測量很短小的物體的長度、還當不是整厘米時也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另外,被借殼我還為孩子們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組織探索的機會。學生動手亮數(shù)學課本方面的長和寬,還有厚度,亮所帶紙條和毛線的`長度,以及動手畫1分米、幾毫米的線段,目的都是讓孩子們經歷了認識分米和毫米的過程。
三、幫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運=應用意識
在練習設計中、我注重新舊知識的練習和發(fā)展,設計了將所學長度單位在樓梯上排隊的練習,在南郊、整理中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也增強了長度單位之間的練習。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設計了小明的日記,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選擇正確的長度單位,有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恩情懷。
回想本節(jié)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效果也還不錯。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們的紀律意識比較弱,雖然有客人老師在聽課,又是需要大量動手的課,孩子們活躍的個個想一試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見我的課堂組織和調控方法上還需不斷努力學習。另外,這是一節(jié)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體課件用上,直觀形象的演示會讓這節(jié)課更別樣了!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毫米、分米的認識》,在本課的教學上,做到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同時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參與數(shù)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推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估測的能力。
1、關注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我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硬幣、硬卡和手機。讓學生在用手夾或捏的動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從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
本課中,我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中,借助視覺、觸覺等各種感官的大量活動,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從而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感受。讓學生測量自己喜歡的物體長度,學生非常愿意去做,學習積極性很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到數(shù)學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其實數(shù)學就在身邊。
3、“動中學,樂中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以活動為主線把“學數(shù)學”變成了“做數(shù)學”。從學生量身高產生的不同單位的實際應用引出新知,到學生用厘米單位量課桌的長以及用分米單位量各種學習用具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知道了1分米=10厘米的.實際含義。老師在課堂中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在這堂課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成為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4、重視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策略,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本課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估測活動貫穿于整個測量過程之中。在測量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都是先估計,然后測量。學生在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于今后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chuàng)設編數(shù)學小故事的游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后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于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tǒng)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里問的什么?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措施: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lián)系實際去想象,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里的一些物體,該用什么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節(jié)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jié)課的設計,本著“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chuàng)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shù)、畫,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并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shù)一數(shù),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后,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xiàn)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shù)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shù)、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分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3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課堂中,我力求能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有利于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么?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厘米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通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在最初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認為學生其實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芳法。這節(jié)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tǒng)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教材是是先認識分米,再認識毫米。我覺得相對于分米,毫米可能學生接觸地更多,因此我從毫米入手,先認識毫米,通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shù)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表、鍛帶的長度等,從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上課過程中,思緒比較混亂。丟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顛倒了。課堂組織教學不足,學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夠熟悉,教學時間把握不好。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4
雖然經歷了好幾個課時的準備,但我對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情況甚是擔憂。反思自己的教學,由于受學生對長度單位的一知半解的學情的影響(開課時,為了更好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我設問:你們知道哪些長度單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每個孩子都想告訴別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們對長度單位有一些認識),正因為這樣,在教學的處理中,我忽視了對認識和學習分米、毫米這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沒有了這一個前提,學生的學習只就能處在對已有的知識的一種“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單位真正在腦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則為比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學生總是鬧笑話。比如小朋友高12(m),課桌高70(dm ),橡皮厚5(cm)……從現(xiàn)在的情況可知,學生對分米和毫米的產生沒有感受,導致在應用中笑話百出。對物品的長度一定要讓學生與建立起的各個長度的多少個的對比.這樣添合適的長度單位就減少了些許的出錯.
反思教學,不能被學生特別是部分學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撥開云霧找出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體會學習一個新知識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們主動想知道某種事物或知識,那么這個事物或知識才能在他們的心中扎下根。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15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以及分米與厘米、分米與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是關鍵。要通過豐富而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強化已經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數(shù)學日記導入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同學每天都在堅持寫數(shù)學小日記,淘氣最近也在向我們班的同學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數(shù)學小日記。誰來讀一下:今天早晨我從2厘米長的 床上爬起來。走進衛(wèi)生間拿起2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臉、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著書包去學校,來到教室,我拿出語文書,在7厘米高的課桌上認真的早讀。
師: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在笑,你們在笑什么?
學生說出單位出現(xiàn)了錯誤。
師:那誰能告訴我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
師:淘氣日記中出現(xiàn)的單位到底該怎么改呢?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新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分米
1、初步認識
PPT出示鉛筆盒。
師:鉛筆盒是同學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學習工具,你們知道它的長邊和短邊分別是多長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和這個鉛筆盒一樣大小的紙片,同學們估一估它的長邊和短邊的長?
師:你能量一量嗎?看看你估計的準不準。
師:這個鉛筆的長大約是20厘米,寬大約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用新的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書)
追問: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寬呢?
2、認一認
讓學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看看有多長。
提問:從直尺上看,1分米是幾厘米?
指出:從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說,1分米等于10厘米。(板書)
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分米有多長嗎?先試一試,在于同學交流。
3、畫一畫
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畫的?請同學們互相檢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線段有多長。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互相說一說。
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
5、數(shù)一數(shù)
讓各小組的同學輪流在直尺上數(shù)一數(shù),看1米有幾分米。
三、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數(shù)學書的厚度有幾厘米,冰河同學交流。
提問:數(shù)學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準確表示它的.厚度,怎么辦?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1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板書)這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請大家觀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長?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
2、數(shù)一數(shù)
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shù)一數(shù)1厘米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說明他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然后讓學生在數(shù)學書上數(shù)出10張紙,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再讓同桌同學相互比劃1毫米的長。
提問: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提升
1、改正淘氣的數(shù)學小日記
2、想想做做第一題
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一說各是多少毫米。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各是幾毫米的?
再問:你認為怎樣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想想做做第二題
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說一說怎樣測量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并交流測量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出示平行四邊形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并組織反饋。
提問:通過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想想做做第三題
完成測量后,讓學生說說課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幾分米,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題
讓學生分別估計數(shù)學書和講臺的寬,說一說估計的結果,以及為什么估計數(shù)學書的寬要用厘米作單位,而估計講臺的寬度要用分米做單位。
讓學生分別測量數(shù)學書和講臺的寬,并記錄測量的結果。
提問:數(shù)學書的寬正好是整理米數(shù)嗎?比18厘米多幾毫米?可以怎樣表示?
再問:講臺的寬正好是正分米數(shù)嗎?可以怎樣表示?
比較:估計時,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準確的結果,可以用大約是多少來表示,而測量得到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可以用幾厘米幾毫米或幾分米幾厘米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6、閱讀“你知道嗎”,并進行交流。
五、交流反饋,全課小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在授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接受的較快,講解的頁較為流程,學生的反應也很積極。我通過數(shù)學小日記的方式進行導入,即建立了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新授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在評價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評價的時效性,給予學生及時肯定的評價,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即使學生回答不出來我也會給予一定的引導。在練習環(huán)節(jié)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將厘米和毫米兩個單位混淆,在巡視指導時分別進行了個別指導。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模板09-22
分米的認識教案03-08
分米和毫米教學反思04-16
《毫米、分米的認識 》教案02-20
認識教學反思12-28
認識比教學反思11-09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07-04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