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一、以學生已有經(jīng)驗為基礎,在生活中感受數(shù)學。
數(shù)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輕重)出發(fā)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凈含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1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測方法。如:在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給他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猜一猜1千克蘋果、梨各有幾個;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幾克等)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系。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三、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建構概念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并比較什么“重”,什么“輕”。再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食鹽、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實踐(如稱一稱)、合作驗證(驗證估測的結果)、合作交流(統(tǒng)一估測的意見)的方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
在聽課老師和教學行家的指點下,認識到本節(jié)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2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jīng)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xiàn)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qū)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zhí)教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zhàn)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fā)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jīng)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jù)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jié)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并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后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fā),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jié)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xiàn)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tài)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jīng)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3
前幾年曾經(jīng)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jīng)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xiàn):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jīng)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shù)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設計圍繞“動手實踐、親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展開,力求讓學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及關系、差異。以下是我執(zhí)教后的幾點反思:
反思一:貼近生活,活動引入。
由于質量單位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光靠觀察得到,所以教學時重點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生活經(jīng)驗,并從學生認知經(jīng)驗出發(fā),合理安排教學層次。設計了猜、掂、稱、說等活動方式,讓具有好動、好玩、好奇心強等特點的二年級孩子們,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課的一開始就通過輕松愉悅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新知,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質量單位的欲望。
反思二:組織活動,親身感知。
整個教學活動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說一說這些活動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讓學生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天平稱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組合作方式,反復掂一掂、拎一拎,說一說,使學生親自經(jīng)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以及產生1克和1千克質量差異的體會。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興趣。
為了考驗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在課的最后設計了讓學生“填一填”、“看圖寫體重”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從練習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夠實際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
反思三:不足仍然存在
在實施的'過程中,本人犯了一貫性的錯誤,急于將本課的知識讓學生一時掌握,學生的活動時間給予的短而倉促,沒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的、積極的、全面的感知整個活動所應體會到質量概念,從而在最后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也正好讓我明白了本課的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有待今后的進一步改善。課堂氛圍雖活躍,但在實際執(zhí)教過程中教學思路顯得不夠明晰,有些凌亂,學生思想也有所影響,因而在達成教學目標時感覺有些吃力,沒能在“點子”上攻破難點,導致某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重復、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所用的時間過多。練習中,“一輛貨車的載重”使很多學生都犯難了,設計本題時本人欠考慮,沒能從細微處考慮學生對大數(shù)的理解程度,致使一部分學生都被難住了!由于時間的限制,這個問題在本堂課上也沒有得到解決,成為了本課的一大遺憾。
總之,為了順利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在設計上盡量遵循孩子們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不盡人意之處,有待于今后教學中得以解決、改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5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并學會初步的估測和實際應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主要凸顯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學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觀察、收集信息,從中了解數(shù)學知識。
課前有意讓學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標識,再到課堂上一起交流。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而且使學生感受到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動力。
2、讓學生動手“做數(shù)學”,親身體驗感知,形成質量觀念。
為了讓學生了解克與千克這些眼睛看不見的每一個單位質量實際有多重,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掂量1個2分硬幣的重量、500克鹽、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讓學生掂一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鐵塊等體積不同,但質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來估計它們有多重。通過以上動手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
3、引導學生通過算一算、稱一稱和評一評,建立克和千克的進率關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觀念。
教師先拿出兩袋鹽,每袋重500克,提出“兩袋鹽一共有多重?”的數(shù)學問題。學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稱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從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關系。這時教師并沒有滿足于克與千克這一進率關系的建立,又通過讓學生來評1000個1克的2分硬幣和1個1千克的鐵塊誰輕誰重,讓學生在頭腦中直觀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個1克的質量觀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和應用意識。
在實際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確的稱量物品質量外,更多的情況下要用到估測。教學中當學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教師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出估測再實測的練習。如分小組估一估大家?guī)淼奈锲酚卸嘀,再選合適的稱一稱,看誰估得準。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jīng)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凈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說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后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說: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么說,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為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fā)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為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著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著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lián)想到了如藥片、圖釘、扣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匯報說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說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fā)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說說他為什么這么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并介紹了他這么做的原理:因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間的10厘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于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fā)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磥韺W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7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fā)現(xiàn)知識
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超市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1角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一塊月餅50克,一袋鹽350克、兩袋白糖、1000克。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
三、在實踐操作中升華知識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水果、書包、數(shù)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xiàn)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8
克和千克對學生來說是兩個比較抽象的單位,需要學生親身去感受、體驗,因此這節(jié)課要準備的東西不少。課前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兩分硬幣,一個小小的玩具,自己也準備了不少,比如米粒、黃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為一疊的本子等。心想準備工作較為充分,這堂課應該不錯了吧,但這節(jié)課的效果沒有我預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課中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我在課的前一部分要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秤,就問:“要知道物體的重量可以怎么辦?”學生答:“用秤稱!痹僬故靖鞣N各樣的秤圖,雖然很順,但沒有什么波折,激不起興趣。
反思二:40分鐘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要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
反思三:要多給學生鼓勵,哪怕是一個眼神,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
反思四:課堂上怎樣做到收放自如,教師怎樣調控課堂,平時要加強這方面的鍛煉。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9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有以下收獲: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本節(jié)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并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xiàn)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面、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fā)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0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fā)展,體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fā)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fā)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傳統(tǒng)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shù)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jié)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和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1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撕颓Э耸莾蓚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所以,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質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體現(xiàn)以下二個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帶來一些包裝袋上寫著重量的物品,如:食鹽,方便面,果凍等。沒想到,竟然有個學生告我,“老師,潘×說明天是不是過六一呢?”哈,差點沒把我暈死。我順勢對學生說:“這些東西是我們明天學習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裝好了帶來,可別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們給樂的,呵呵。
第二天,我發(fā)現(xiàn)幾乎每個同學都帶來一些東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業(yè)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說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作業(yè)才能讓他們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會有忘帶忘寫的借口了。課堂上,利用這些東西,我讓孩子們掂一掂,估一估,說一說,比一比,從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還能正確清晰地讀出這個公式,知道哪里停頓就能讓聽的'人聽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動多了一些,所以練習的相對就少了,如果能夠再合理安排一下時間就好了。在這里,要特別感謝同組的張老師,給了我?guī)讉2分的硬幣,別看東西不值錢,用處大著呢,1枚2分硬幣大約就是重1克,對于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現(xiàn)在要找這硬幣還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謝!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2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jīng)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shù)脕淼,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fā)現(xiàn)、認識、理解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了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jīng)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認知與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fā)展的過程。數(shù)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征。
傳統(tǒng)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采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并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xiàn)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后,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shù)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shù)學事實,又重視數(shù)學經(jīng)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翱恕薄扒Э恕钡母拍钤趯W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jīng)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jīng)歷、體驗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淀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3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jù)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克與千克》后有點感觸,現(xiàn)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shù)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由于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x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fā),讓數(shù)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4
教材要求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觀念。由于這一節(jié)是學習重量單位的開始,加上重量單位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重量觀念,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以《課標》精神作指導,緊靠《課標》做好銜接過渡,著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感知體驗,切實讓學生建立重量觀念。
《克和千克》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jīng)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jīng)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shù)學。
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知識的目標是: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并認識克和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 但單憑他們課前的認識,是遠不能成功的建立實際的'質量觀的。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要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顯然,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和感知中才可以獲得更為準確的感受。正如俗語所說“我聽到過,過眼云煙;我看到過,歷歷在目;我做到過,銘記在心;我體驗過,淪肌浹髓”。因此,最終把可以說,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jié)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jié)課呈現(xiàn)出“掂一掂——再根據(jù)經(jīng)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1.課前準備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體的質量單位并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學生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明確秤能幫助我們準確知道物體的質量。從而也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概念做鋪墊。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我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枚2分的硬幣,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一個大頭釘、一;ㄉ住蓚回形針、4、5粒黃豆,通過讓學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動,加深了對1克的體驗和感受。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以“克”作單位的物品,并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換著掂一掂,充分感知幾十克、幾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幾十克和幾百克的差異。
3.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把內容分層細化。先讓學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黃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盤秤稱出黃豆的重量,再依次讓學生親手掂一掂,互相說說1千克的感受。再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區(qū)別,并大膽猜想多少個1克就是千克?最后讓學生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課堂最后一抓準的活動中,6 個小組有一個小組準確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兩個小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個小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這個活動充分驗證了學生在前面的動手體驗中,已經(jīng)準確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這堂課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
1、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問題來源于又歸宿于生活的思想。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他們已經(jīng)知道物體有輕重并能分辨物體的輕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去感受體驗物體輕重。所以教學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課前調查,課中體驗,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2、關注過程強調體驗。
本課采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教學形式,設計了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動中,學會學習。
3、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
教法與學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學生好學而設計教學”。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理解與創(chuàng)造。本節(jié)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先讓學生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水果,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有的放矢的指導,而不是先教給操作方法,然后讓學生去稱。這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欲望出發(f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繼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意創(chuàng)造矛盾,用秤稱2分硬幣時,發(fā)現(xiàn)指示針幾乎一動不動,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時才引出天平來認識“克”感知克,并通過推理建立起1000克與1千克的聯(lián)系。為了學生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師的體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約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現(xiàn)場當小記者采訪聽課老師的體重。這些有趣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學生始終處于注意力的“興奮期”。
4、教材的認識與處理
認識與處理的原則:學習內容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學生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操作實踐的“源”。在教材處理上,從整體——部分——整體,先認識千克后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這也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本節(jié)課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感知體驗。感知1千克時,通過分組合作,稱一稱,掂一掂,并將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shù)量:8個蘋果,6根黃瓜,7支香蕉,12個桔子,6個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2-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02-23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4-16
千克和克教學反思06-02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02-13
《認識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04-16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02-23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15篇03-07
克和千克教學反思(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