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群落的結構”,包括群落基本涵義、群落水平上研究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和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教材貫徹了種群和群落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種的生物集合體,在更高層次、范圍更廣的角度來研究生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種群問題研究的深化,也是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礎。盡管學生對群落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歷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差異性,學生對群落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識概念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解釋群落的概念,識別群落類型,列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概述群落的結構特征,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問題。
能力目標使用一定的方法對群落現(xiàn)象開展調查,嘗試對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學會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分工協(xié)作的愉悅情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善于傾聽不同的意見,認同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認識群落的價值,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結構變化的影響,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自覺養(yǎng)成環(huán)保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群落的涵義及群落的結構特征。
教學難點從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四、說教法
4.1制作多媒體課件
在學生調查研究中,群落內的不同生物之間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中動物的分層現(xiàn)象等,有時不容易觀察到,可以利用課件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本地沒有的多種生物群落現(xiàn)象,如熱帶雨林群落,溫帶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為學生運用概念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提供素材。
4.2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進行引導
為了使學生領會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師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素材說明一個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地區(qū)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組成和結構,其中的各種生物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為進一步說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結構的話題。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應聯(lián)系具體的事例,并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避免教師直接“下定義,舉例子”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關于“群落的物種組成”的教學,主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間,種群數(shù)量和種群中個體數(shù)量差別很大。認識一個群落的物種組成,要調查該群落分別有多少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列出它們的名錄。還要進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種群的相對數(shù)量和比例。在生態(tài)學上,描述一個群落中種群數(shù)量的多少是用豐富度來表示。關于“種間關系”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資料,然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六、說教學過程
6.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動機多媒體課件展示夏季校園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課:荷塘中有許多生物,你都認識哪些?你能列舉幾種嗎?它們是同一種嗎?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組成的單位是什么?如果將荷塘中全部生物作為一個集合研究,這個集合應稱群落。
6.2建構群落的概念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調查群落現(xiàn)象的4個小組匯報4個群落調查時間、面積范圍、主要的植物和動物種類和估計的數(shù)量。
教師設疑在你調查的時間和調查的區(qū)域內,這些生活著的生物屬于一個物種還是不同的物種?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的集合稱為什么?不同的種群集合在一起還能稱為種群嗎?
學生討論結果在調查的區(qū)域內生活著許多種生物,同一物種個體構成了一個種群,不同物種的生物個體構成了多個種群,這樣的集合要比種群要大得多,不能稱為種群。
建構群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維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圓表示不同種群的差異,請你畫出種群和群落之間關系的概念圖。
6.3建構群落結構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調查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的4個小組匯報結果。
教師設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種的組成類型是否相同?數(shù)量是否相同?
學生討論結果不同類型的群落內的植物、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的是有差異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內小動物數(shù)量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種組成的。
建構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豐富度不同。
思維拓展你怎樣從外觀上區(qū)別兩個生物群落呢?分析導致群落中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
6.3.2群落內有一定的種間關系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種群大致數(shù)量,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的生物種類,列舉觀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
教師設疑不同的種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關系怎樣?種間關系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捕食、競爭和寄生是否會導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種生物的數(shù)量變化會對其他生物種群數(shù)量變化產生影響嗎?
課件展示荷塘、灌叢、坡地、草地內典型的幾種種間關系,如大魚和小魚之間的捕食關系,兩種不同植物之間的競爭關系,魚類體內的寄生蟲和魚的寄生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關系;大草履蟲、雙小核草履蟲單獨培養(yǎng)和混合培養(yǎng)時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變化曲線。
學生討論結果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如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構群落特征2群落內有復雜的種間關系。
思維拓展你能判斷下列曲線分別表示哪種類型的種間關系數(shù)量變化嗎?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
學生匯報調查結果4種群落中的生物個體分別占據(jù)的位置情況,生物在群落內部的分層分布情況。
教師設疑你所調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個體分布是否雜亂無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如何分布的?這對動物的分布有什么影響?灌叢群落中的植物從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動物的在垂直結構上是否有分層現(xiàn)象?
課件展示池塘內四大家魚分層生活情況,灌叢鳥類的垂直分布情況,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況等。
學生討論結果大多數(shù)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xiàn)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這就是水平結構。
建構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思維拓展從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內的分層結構的意義。6.4運用群落核心知識概念解決未知群落問題
學生已掌握了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空間結構,不同群落主要表現(xiàn)在其具體特征上的差異。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的問題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不同生物群落問題,讓學生運用已建構的群落概念,通過分析、演繹和具體化等辯證思維的過程解決未知的群落問題,
課件展示熱帶雨林、溫帶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學生運用概念說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差異,列舉不同群落的種間關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異的原因。評價人類的活動對群落的結構的影響。
高二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huán)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教學的難點.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xiàn)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tài)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tài)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jié)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俗語導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shù)綐渖?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教學預測: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tài)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fā)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外溶液]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qū)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yè)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xiàn)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jù)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xiàn)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tǒng)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二生物說課稿3
1教材分析
1.1內容與地位
薩頓的假說運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但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教科書緊結著介紹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jù),即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通過對實驗過程的介紹分析,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于染色體上。
至此,關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及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遺傳規(guī)律,在知識結構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認識。在此安排了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對前面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1.2教學重點
(1)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jù)。
(2)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
1.3教學難點
(1)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2)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jù)。
2學情分析
2.1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沖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學目標設計
3.1知識目標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jù)。
2、運用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知識闡明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實質。
3.2能力目標
嘗試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3.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4教學方法設計
引導學生體會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關注染色體和基因的關系——引導學生:畫減數(shù)分裂示意圖---引導學生活動:發(fā)現(xiàn)基因與染色體的平行關系——介紹薩頓假說——介紹摩爾根實驗——學生運用有關染色體和基因的知識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系——總結
5教學過程概述
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問題探討”一欄的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
〖提示〗這個替換似乎可行。由此聯(lián)想到孟德爾分離定律中成對的遺傳因子的行為與同源染色體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的行為很相似。一條染色體上可能有許多個基因。
一、薩頓的假說
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基因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時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結構在細胞的存在方式在配子中,成對中的一個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
同左
體細胞中的來源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時的行為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類比推理
引導學生閱讀,理解類比推理二、基因位于染色體的實驗證據(jù)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作答。(如果學生的學習有困難,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如下問題進行分析解釋。)
1、根據(jù)哪一個雜交組合判斷出果蠅的顯性性狀?為什么?
2、果蠅的白眼性狀遺傳有什么特點?是否與性別有關?
3、如果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染色體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體寫出摩爾根的兩組果蠅雜交實驗的遺傳圖解嗎?
4、如果你是摩爾根,你將如何解釋果蠅白眼性狀的遺傳?
5、需要設計一個測交實驗來驗證你的解釋嗎?為什么?如何設計?
〖板圖〗證據(jù):果蠅的限性遺傳紅眼XWXWX白眼XwYXWY紅眼XWXw
紅眼XWXW:紅眼XWXw:紅眼XWY:白眼XwY
、僖粭l染色體上有許多個基因;
、诨蛟谌旧w上呈線性排列。
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提出問題(或依據(jù)教師的引導提問)、思考、討論、作答、寫出相關的遺傳圖解。經過分析、推理,培養(yǎng)學習能力,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
三、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
①分離定律: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谧杂山M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總結:再次強調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xiàn)代解釋課堂練習:書本31頁6、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設置了一系列問題情境,層層設問,在學生答問、質疑、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建構新概念和新的知識體系,并通過教師及時掌握反饋信息,適時點撥、調節(jié),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通過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高二生物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氣體交換是人體呼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為進一步學習人體的能量供給奠定基礎,從而明確靜脈血和動脈血的轉變過程,鞏固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
2、教學目標:根據(jù)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內容具體的教學要求,針對初中學生的實質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一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分子擴散的現(xiàn)象,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
b、說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過程。
c、說出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學習小組活動,加強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3、教具準備:燒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學重點:以課程標準和本節(jié)目標為依據(jù),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氣體交換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內、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的基礎,故本課重點應為:
(1).探究呼吸時氣體成分變化的實驗設計的'改進。
(2).說出肺泡內、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
5、教學難點:針對氣體交換過程是抽象的過程,它需要具備一定的物理和化學知識作為理解的基礎,還需要思維過程中的推理,聯(lián)想、分析、判斷等的支持。根據(jù)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以及缺乏相應的物理、化學知識對氣體交換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實驗為中心組織教學,運用多種直觀手段,聯(lián)系實際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氣體交換的原理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氣體擴散的現(xiàn)象他們有感性認識,教師通過描述屋里有人抽煙使得周圍的人都聞到嗆人的煙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氣清新劑做實驗使得教室充滿香味,借助多媒體的課件演示氣體擴散的現(xiàn)象,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突破重、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課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并按協(xié)作小組填寫探究實驗報告,課堂上討論各小組的實驗設計而后針對老師的實驗設計和裝置提出修改意見,同時為教學需要學生所設計的實驗和老師設計的實驗同時進行,并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氣體的成分的變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實驗為重心,運用討論式和啟發(fā)式教學及發(fā)揮小組協(xié)作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流程如下:
提出問題→觀察討論→探究性實驗→歸納→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演示→歸納→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即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密切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預留知識拓展的空間。對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變得更加直觀,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再通過課堂練習得以鞏固。
三、學法指導:
本節(jié)課給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大家互相質疑達成共識、動手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同時,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通過學生學習小組活動,加強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激勵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激發(fā)學習生物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識:(1)動脈血和靜脈血有何特征?肺靜脈中的血液是靜脈血還是動脈血?(2)分別請一位同學敘述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中體循環(huán)的過程及物質交換和肺循環(huán)的過程及氣體交換。
(一)新課引入
創(chuàng)設問題導入激發(fā)求知欲:在進入肺泡的氣體中,氧氣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交換和運輸?shù)膯栴}。
(二)知識點講授
探究呼吸時氣體成分的變化
通過實物展臺展示各小組討論后所填寫的實驗報告。其他小組分析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師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后,展示自己的設計)
高二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jié)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tài)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tài)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宏觀再現(xiàn),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yǎng)》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jié)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lián)系,后與呼吸作用相關聯(lián),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jié)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并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
2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yǎng)植物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huán)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huán)境因素的教學中,聯(lián)系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松土等生產實際,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jù)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并且潛意識里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jié)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jié)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xiàn)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xiàn)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現(xiàn)象,發(fā)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xiàn)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jié)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jié)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xiàn)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二生物說課稿6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節(jié)“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種群數(shù)量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介入數(shù)學知識,用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建立數(shù)學模型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數(shù)量特征和數(shù)量變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意義(能力方面)。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從知識方面來說初步具備了與數(shù)學模型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足以理解種群數(shù)量變化。所以,這堂課的學習,學生自己將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生物學問題歸結成為數(shù)學問題,進而嘗試應用建模成果去解決身邊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jù)我對課標的理解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了教學目標,解釋種群的數(shù)量變動。
知識目標:嘗試建立數(shù)學模型,解釋種群的數(shù)量變動。
能力目標: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血球計數(shù)器對酵母計數(shù);嘗試利用數(shù)學模型解釋當?shù)氐沫h(huán)境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注人類活動對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影響,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重點:嘗試建構種群增長的數(shù)學模型,并據(jù)此解釋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
難點:建構種群增長的數(shù)學模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法與學法
教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課模式來完成所定的三維目標,同時采用多媒體教學為輔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法:自學、合作、探究
(二)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
首先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前以預習題案為依據(jù)進行預習,總結自探提綱,教師歸納、總結自探提綱,并給有貢獻的小組加分并鼓勵,此節(jié)歸納自探提綱4點:
1。說明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驟?
2。種群的數(shù)量是怎樣變化的?
3。什么是環(huán)境容納量?
4。影響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設疑自探的'基礎上,各小組學生圍繞自探提綱,進行解疑合探,在學科組長的安排下有序盡心,對難點進行探討整理,達成共識并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后,按分工逐題進行評價,教師強調補充,歸納,教師利用評分榜計分,尤其對提出不同見解的其他學生要雙倍加分。經過此過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識(完成“J”、“S”型曲線及相關知識)
質疑再探:
給予學生反思時間。啟發(fā)學生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我采用了學生直接質疑,全班學生爭相解答,對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直接解答,或引導學生課下帶著興趣探究。
運用拓展:
為了檢驗教學效果,鞏固知識,我結合本節(jié)重點、難點和易混點等知識內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遍題,在此環(huán)節(jié)中對及時編題,搶答者加分鼓勵。
四、全課總結:
學科組長對此節(jié)課進行評價,評價出本節(jié)課的展示之星,評價之星,質疑之星及諾貝爾小組。
五、教學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盡最大努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高二生物說課稿7
1、教材分析
1.1內容與地位“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先聯(lián)系前面所學的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了染色體在前后代遺傳中所起的聯(lián)系作用,再通過對染色體化學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筆,然后通過兩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shù)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本節(jié)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yōu)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yōu)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1.2教學重點①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1.3教學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學情分析
2.1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xù)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為沖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學目標設計
3.1認知目標①了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②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2智能目標①通過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②通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③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情感目標①通過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唯物辯證觀的樹立
4、教學方法設計
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jié)課采用“探究—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融合列舉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探究—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基本程序:
5、教學過程概述
5.1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獲得感知布惑①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以課本為學習材料,自己來探究和解決這一問題。
▲傘藻頂端的形狀是由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③回顧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及受精作用的過程
▲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5.2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
●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復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么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材料。
●教師點拔: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質越少,分析起來簡便、快捷、干擾因素少,容易得出結論,并且誤差小。病毒是最合適的實驗材料,成分與染色體相似,在生殖過程中兩種成分分開,生活史短,繁殖力強。
5.3模擬、探究、剖析
(1)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這一部分,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維軌跡,分析每一步實驗說明一個什么問題,設計的意圖何在?以學案的形式,事先印發(fā)給學生:實驗步驟現(xiàn)象結論設計意圖
將無毒性的R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有毒性的S型活細菌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加熱殺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體內將無毒性的R型細菌與加熱殺死后的S型細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體內(以上空白地方由學生填寫)
●質疑:同學們,如果你是當時的科學家,你認為在確定“轉化因子”的實驗中,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略)
●多媒體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預測:哪一種情況能促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為什么?實際: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轉化成S型細菌,并且DNA的純度越高,轉化效率越大。結論1:“轉化因子”—DNA,DNA是遺傳物質。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設疑:噬菌體非常小,實驗時怎樣觀察?引導提問:①DNA和蛋白質的化學元素構成?②“旁欄思考題”:為什么選擇35S和32P這兩種同位素分別對蛋白質和DNA作標記?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嗎?讀圖、分析:(掛圖)一親代噬藺體寄主細胞內子代噬菌體實驗結論35S蛋白質外殼32P DNA
◆結論2:噬菌體的復制過程中DNA具有連續(xù)性,是遺傳物質。
。3)煙草花葉病毒的侵染實驗投影一道探究性試題:煙草花葉病毒TMV和車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煙草葉,但兩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圖,結合圖中(a),(b)、(c)三個實驗結果,各說明什么問題?整個實驗說明什么?
◆結論3:少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5.4歸納、小結
。1)和學生共同整理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網絡。
。2)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于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科學精神給予高度贊許,并教育學生要有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
5.5反饋運用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的課堂檢測題,以檢查學生的達標情況。
6、教后體會
筆者就“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在平行班級進行了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驗,在對照班,以傳統(tǒng)的“授—受”式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實驗班以“探究—發(fā)現(xiàn)”教學模式貫穿教學始終。對照表明:實驗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本節(jié)課,充分發(fā)揮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xiàn)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yōu)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教師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課堂檢測表明,實驗班當堂達標率很高,學生學的主動,學得輕松,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高度體現(xiàn)。
高二生物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tǒng)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 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2、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 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循環(huán)、排泄系統(tǒng)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里的氣體
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jié)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后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xiàn)象,有利于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jié)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后,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huán)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yǎng)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jié)的重點。
難點: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組織細胞里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lián)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tǒng)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后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tǒng)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于記憶。
四、教學程序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
環(huán)節(jié)教 學 過 程設 計 意 圖
引言1、 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tǒng)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fā)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tǒng)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tǒng)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聯(lián)系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系。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致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tǒng)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匯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并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高二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本節(jié)教學以第六章《遺傳變異》中的遺傳學為基礎,從宏現(xiàn)上對生物界的進化作一個廣度上學習,并且為第八章中種群內容的學習設下伏筆,是為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建立協(xié)調統(tǒng)一的唯物辯證觀提供了素材。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勇于脫舊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因此學好這節(jié)課就顯得更為重要。
2.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①了解現(xiàn)代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并解釋生物適應性,多樣性和生物進化。②理解種群、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的概念,以及掌握基因頻率的測定方法、計算方法。
能力方面:①了解自然選擇學說以及對學說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②解釋生物界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正確認識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③基因頻率的計算,掌握運用具體科學方法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學習以達爾文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對學生進行進化、適應的生命科學觀點教育,同時滲透生命物質不斷變化發(fā)展,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方法,開展科學素質教育。
3.說重點
、龠_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在初中已有接觸,但學生對生物界完整的進化進程善欠系統(tǒng)性的理解,再加上學說本身理論性強,要求學生理解理論并要用理論解釋現(xiàn)象存在一定的'難度。②種群的基因頻率;蝾l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庫的基礎上從數(shù)學的范疇角度對基因作分析和歸納,從而使生物界的進化具體內容(表現(xiàn))上升到理論實質的高度。即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可以說,能否正確理解基因頻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生物進化論的實質性理解。
4.說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教法:根據(jù)教材知識及學生實際情況,為能傳授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發(fā)揮雙重作用。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以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為基礎,適當?shù)丶右灾v授法、討論法、自學閱讀法、綜合分析法等。
學法:為啟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的同時,著重讓學生深入理解,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進化觀。在學法指導上我采用知識遷移法,邏輯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用具
教育錄像片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先闡述生物進化的原因,早在19世紀,生物學家們就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并提出初中階段學生已接觸過的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是人們普遍接受的進化論。后讓學生觀看課前制作的教育錄相——森林中兩種生物間的生活狀況包括繁殖,撕殺,死亡以及幾百年來的進化等,引導學生用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所觀看到的現(xiàn)象。這樣,可以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進化,從理性角度運用學說分析、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解釋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同時,讓學生運用第六章中所學的相關知識嘗試從遺傳的角度分析生物的進化過程,引導做如下的歸納:
生存斗爭
大量繁殖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自然選擇
遺傳和變異微小有利變異的逐代積累?新類型生物接著闡明達爾文時代科學發(fā)展水平具有局限性,學生對達爾文學說有一個全面正確的了解,從而突出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的理論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比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
第二部分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舉例引入:
“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鯉魚是一個種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個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充分理解種群的含義,有助于對種群的基因庫以及基因頻率的清晰認識,也是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進化實質的必要條件。因此對種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去分析引入的兩個例子,試著讓學生去總結出構成種群的幾個要素(①一定區(qū)域,②全部③一種或一類生物)
第二步:教師舉幾個關于種群的例子,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總結來判斷對錯,教師并給以及時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師生總結歸納構成種群的三要素:
2.教師設疑:
種群內部的生物之間是處以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可進行繁殖→以溫故之新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回憶基因和基因型,為下面學習基因頻率做好鋪墊,引導學生從基因的角度思考: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即傳種接代中基因的傳遞有什么特征?→師生共同歸納①基因傳遞具穩(wěn)定性→引出種群基因庫的概念及穩(wěn)定性。②基因傳遞存在變異性→基因庫的可發(fā)展性
3.拋磚引玉:
教師明確闡述基因庫的可發(fā)展性,就使得基因庫中存在一個出現(xiàn)頻率的問題,引入基因頻率。學生閱讀相關內容,要求學生學會測定基因頻率的科學方法和計算方法。之后讓學生討論:一對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之間有什么數(shù)量關系?以便學生能從數(shù)據(jù)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提到的基因頻率變化就是指種群中某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的變化,從而讓學生將基因頻率的改變升華到一個更高的知識層面——基因頻率的改變導致種群基因庫的變遷,歸納出生物進化的實質生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第三部分:復習鞏固,學以致用課堂完成課本第69頁
一、填空題1;
二、判斷題:1,2,3,三、選擇題:1布置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第七章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jié)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簡介
一、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
生存斗爭
大量繁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自然選擇
遺傳和變異微小有利變異的逐代積累新類型生物
二、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
1.種群: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2.種群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基因頻率:某種基因在某個種群中出現(xiàn)的比例。
測定方法:抽樣調查法
計算方法:如抽取個體100個,AA、Aa、aa個別分別為30,60,10則A基因頻率=(30×2+60×1)/100×2=60% a基因頻率=(60×1+10×2)/100×2=40%歸納: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高二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jié)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光合作用”一節(jié)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jié)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了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并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谕ㄟ^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弁ㄟ^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偻ㄟ^體驗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谕ㄟ^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依據(jù):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jié)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依據(jù):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wěn)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yè)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lián)系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huán)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系。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yè)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yǎng)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fā)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yǎng)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fā)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5.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實驗的設計依據(jù):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在本節(jié)教學中的較好體現(xiàn),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這方面正是他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多項實踐,才會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依據(jù):高二學生對有機化學等知識還未學習到,對有關物理和化學知識不熟悉,還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電能,再由電能到不穩(wěn)定的化學能,從不穩(wěn)定的化學能到穩(wěn)定的化學能的轉變的必要性,對于暗反應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還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根據(jù)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jié)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2.教學手段:課件、錄像、投影儀三、學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后,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chuàng)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學中主要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后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2)當其它人重復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后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思考(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么?(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么?(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么?(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1)光合作用產生淀粉,同時需要光(2)產生淀粉的部位是葉綠體!残〗Y〕:(板書)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復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fā)現(xiàn)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么巧妙之處?(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布在細胞中,便于觀察和分析研究。(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huán)境中,排除了環(huán)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么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四)布置作業(yè)略
高二生物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
分析歷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發(fā)現(xiàn),本單元知識點在高考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分,所考查的內容涵蓋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產生、運輸、分布、生理作用、應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應用等、該單元的許多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在高考命題時常?梢越柚喾N生活素材以多種不同的題型呈現(xiàn),尤其是在非選擇題中出現(xiàn)時更是變化豐富、考試題型主要有材料分析、實驗分析、實驗設計、曲線圖表分析、實踐應用等,不僅能夠很好地考查考生對相關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能較為客觀地評價考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設計方案并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經過高考一輪復習,學生對教材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好,一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不必要過多訓練,但對難點的突破是有缺陷的,而高考考查靈活多變,有時設計幾個知識點的考查,所以在二輪復習時,應注意生長素的生理功能、作用的兩重性、頂端優(yōu)勢、生長素類似物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所采用的科學方法等方面、圍繞生長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設計的實驗題、圖像題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應通過實驗設計思路的訓練,提高圖文轉換、圖表分析的能力來突破這一重點、要加強對難點的突破和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教學重點
1、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長素與植物向性運動
3、實驗分析與設計
四、教學難點
1、生長素與植物向性運動
2、實驗設計和實驗分析
五、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基礎知識回顧;重難點突破之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生長素與植物向性運動
第二課時:實驗部分
第三課時:練習講評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首先,完成知識網絡圖和植物激素連線題,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起教材的基礎知識,回憶起這一專題中有哪些內容,各種激素具有怎樣的作用,為下面的深入探討做準備、然后做例1,
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變化,調節(jié)脫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證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長日照)生長、有關下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A、長日照能促進過程②④,短日照能促進過程⑤⑥
B、10 ℃有利于過程②④,30 ℃有利于過程⑤⑥
C、冬天休眠時,植物體內的赤霉素和脫落酸的含量都會增加
D、長日照能促進所有過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過程
講解該題,接下來練習1檢測、整個過程8—10分鐘
第2步,重難點突破,這是本堂課的關鍵,著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二是生長素與植物的向性運動、對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分兩個方面,一是生長素的兩重性,二是生長素對不同植物以及同種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選擇例題
例題:如圖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對某植物生長的影響,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頂芽生長占優(yōu)勢時側芽生長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適宜莖生長的一定濃度的生長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長
C、曲線表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
D、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扦插枝條,生根數(shù)量可能相同
該題能較好的反應兩重性問題,然后進行總結板書
總結:生長素促進生長與其濃度關系的分析
。1)當生長素濃度小于i時均為“低濃度”,高于i時才會抑制植物生長,稱為“高濃度”、
。2)曲線中OH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增強、
(3)曲線中HC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減弱(但仍為促進生長)、
。4)H點表示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為g、
。5)C點表示促進生長的“閾值”,即大于C點所示生長素濃度,將會使生長受抑制、
接下來,進入敏感程度的學習,許多學生不能準確把握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通過學生分析甲乙兩圖,得出結論,然后習題講解
例下圖是一平放的活植物莖尖,另將2個瓊脂塊A、B置于如圖位置,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生長素濃度:A>B;生長速度:背地側>向地側
B、生長素濃度:A<向地側
C、生長素濃度:A=B;生長速度:背地側=向地側
D、生長素濃度:A向地側
總結:生長素在植物體的運輸是極性運輸,在植物體內只能從形態(tài)學的上端運向下端,因此首先要判斷生長素的運輸方向,然后再綜合考慮重力的影響,才可以判斷濃度、若本題將“莖尖”換為“根尖”,則結果應是D項、因為根尖對生長素比莖尖更敏感,背地側生長素濃度低生長得快,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反而抑制生長、從前面的例題中,需要考慮到重力的影響,這是植物向性運動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引出生長素與植物向性運動、對于相性運動,由于右面有實驗專題會涉及,所以此處略講,選擇兩道習題進行講解、最后歸納:
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等敏感性的差異↘
歸納:誘導因素(光、重力等)→生長素(或生長抑制劑)不均勻分布→不均勻生長
整個過程大約30—32分鐘完成、
第二課時,著重解決有關植物激素的實驗分析和實驗設計、圍繞生長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設計的實驗題、圖像題是歷年高考考查的重點,應通過實驗設計思路的訓練,提高圖文轉換、圖表分析的能力來突破這一重點、對單一變量的控制、無關變量的控制、對照組的設置等學生有些模糊,首先一起回憶實驗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對照實驗,以及每個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問題、時間五分鐘左右、然后將實驗方法分成四類:
。1)驗證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尖端、
。2)驗證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fā)生在尖端、
。3)驗證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向形態(tài)學下端運輸、
(4)探究重力和單側光對生長素分布的影響程度,讓學生一一填寫到學案上,分別請學生講述實驗過程和所寫答案,教師適時補充,時間十分鐘左右、將整個有關植物激素的實驗類型分成7大類,
1)暗盒開孔類、
2)云母片插入法、
3)切割移植類、
4)錫紙遮蓋類、
5)旋轉類、
6)幼苗橫置類、
7)失重類,
學生自行閱讀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及時提問,時間大約8分鐘,然后例題鞏固:例5(xxxx·北京卷,29)為研究細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將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條插入蒸餾水中(圖1)、對插條的處理方法及結果見圖2、
。1)細胞分裂素是一種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體的特定部位xx,再被運輸?shù)阶饔貌课,對生長發(fā)育起x作用的xx有機物、
。2)制備插條時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xx;插條插在蒸餾水中而不是營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的原因是xx 、
。3)從圖2中可知,對插條進行的實驗處理包括xx 、
(4)在實驗Ⅰ中,對A葉進行實驗處理,導致B葉xx 、該實驗的對照處理是xx、
(5)實驗Ⅱ、Ⅲ、Ⅳ的結果表明,B葉的生長與A葉的關系是xx、
。6)研究者推測“細胞分裂素能夠引起營養(yǎng)物質向細胞分裂素所在部位運輸”、為證明此推測,用圖1所示插條去除B葉后進行實驗,實驗組應選擇的操作最少包括xx(填選項前的符號)、
a、用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葉
b、用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葉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葉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葉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葉
f、用14C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葉
g、檢測A1葉的放射性強度
最后,對于實驗設計題,
4、實驗設計
例6:(20xx年四川卷)蘿卜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受多種激素的共同調節(jié),其中細胞分裂素起著重要作用、
、偌毎至阉刂饕嬖谟趚x部位,其中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xx和xx 、
②研究還發(fā)現(xiàn),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可以向細胞分裂素濃度高的部位移動、為驗證這一結論,有人設計了下列實驗方案、請根據(jù)提供的實驗材料和用具,寫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實驗步驟,并預測實驗結果、
涂抹14C標記
氨基酸溶液
材料用具:生長狀況相同的蘿卜成熟葉片若干,適宜濃度的細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標記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葉片吸收并在葉片內移動),蒸餾水,棉簽,檢測放射性強度的設備等、
實驗步驟:
第一步:取生長狀況相同的蘿卜成熟葉片若干,在葉片
左半葉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標記氨基酸的溶液(如圖所示)、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實驗結果:
答案、
、僬谶M行細胞分裂(根尖等處)細胞分裂組織分化
、趯嶒灢襟E
第二步:將葉片均分為兩組,編號為a、b、
第三步:在a組葉片右半葉某一部位涂抹適宜濃度的細胞分裂素溶液,在b組葉片的相應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餾水、
實驗結果:a組葉片涂抹細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強度高于b組葉片涂抹蒸餾水部位的放射性強度、
本題為是一道開放性、靈活性較強的實驗設計題,是一道很好的能力考查題,整題中包括實驗設計的原則、方法、過程、結果都涉及到了,是一道比較全面考察的習題、實驗設計大概15分鐘左右
第三課時:前面兩節(jié)課布置了導學習題以及自命的植物激素調節(jié)試卷,利用第三節(jié)課進行習題講解、
【高二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物說課稿01-18
高二英語說課稿01-15
高二物理說課稿01-15
生物說課稿-《種子萌發(fā)》03-03
高中生物說課稿09-09
高二生物教學反思07-23
高二生物教學總結05-31
人教版初中生物說課稿03-06
高一生物說課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