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放學后》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放學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放學后》有感1
靠處女作即可成名成腕的作家著實是不多的,而且還是憑借著推理的題材“一作成名”更數少見,而東野圭吾就是這樣一位難能可貴的作者。
世界上總有一群孩子,他們不想長大,總希望保持著那一份童真;世界上也有一群這樣的孩子,渴求著像大人一樣地生活。
高中是一群孩子成長為大人的時期,是心理蛻變的時期。這一刻他們或許還是孩子,或許正在成為大人,但在之后他們將以一個成年人的身份邁入大學的課堂。于是,在清華女子高中的放學后,一群孩子們的故事就在這個微妙的時期發(fā)生了。
書香君看過的東野圭吾的書不多,但每本都沒讓我失望。動人的感情描寫,不算復雜但意料之外的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生動的人物,讓讀者錯愕的結局……用這些評價一部優(yōu)秀小說的標準在東野的書里都得到了體現(xiàn),甚至成為了他的招牌。比起后期的《白夜行》、《嫌疑犯X獻身》,東野的處女作《放學后》顯然沒有辛辣的筆鋒,沒有久經風霜的滄桑感,用一種敘述詩般優(yōu)雅的節(jié)奏緩緩地講述著這個女高中里的故事,初入塵世般的朦朧更加貼切小說的意境。
誰沒有過朦朧的愛慕,對異性的暗戀,對長輩的崇拜……然而這些放在一個戒律森嚴的女子高中里就更正常了。人都是有這樣的天性——越是禁止的事越會想去做。于是“我”作為女子高中里一位男數學老師,被女生愛慕也就很正常了。然而竟然會有人想殺死被人愛慕的“我”。我一次兩次三次地躲過了暗殺,但命案還是發(fā)生了,不過不在我身上,而是另一位老師……
作為江戶川亂步獎的獲獎作品,自然是有獨到之處。先不談小說中的密室詭計,僅作為一部小說而言也是出色的。小說通過數學老師“我”的'角度表現(xiàn)學校里里外外發(fā)生的人和事,從而體現(xiàn)出人物的內心。剛過青春期的女孩子們里還存在的反叛情緒,老師們對學生們的不理解,成人世界里的陰暗……一個被學生譏諷為“機器”的老師,“我”,竟然是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這不能不說是個諷刺。這部小說的社會意義顯然遠大于作為一部推理小說的價值。這也難怪島田莊司對江戶川亂步獎不滿,一個本格推理小說獎搞得像純粹文學獎一樣。
孩子們渴望變成大人。高原陽子就是其中一位。家庭破碎、缺乏關懷的她將人生的溫暖寄托在“我”身上。然而“我”終究是個“機器”,面對她露骨的暗示選擇了逃避,這也促成了她后來的墮落。另一位渴求成長的是北條雅美,她反叛,希望能改變學校的現(xiàn)狀。不斷通過鼓動學生活動動搖學校的制度,從而來改善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她成熟,因為她沒有采取過激手段,都是通過正規(guī)的途徑;她幼稚,因為她沒認清楚她的舉措都是無勞的,老師們對學生的不理解導致她的要求根本就不會得到認同。夾雜在幼稚與成熟之間的孩子們有著自己的煩惱。與幼稚純潔的孩子們相比,所謂成熟的老師們正好與之相對比。麻生恭子的“開放”和最后殺人動機相比正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與這些雜事糾纏在一起的“我”,在家里也不平靜。由于深切體會到孩子的煩惱而拒絕了妻子要一個孩子的想法,結果導致家庭的冷淡。整天忙于學校而對妻子冷漠,缺乏關懷。悲慘的結局也由此誕生。
詭計,評論推理小說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密室作為推理小說的王冠,挑戰(zhàn)它的人不計其數。于是各種稀奇古怪的密室就誕生了。面對這么多密室,人們更多的是強調密室如何構建,很少有人能解釋清楚為什么要構建一間密室。一般的推理小說構建密室除去意外的原因,大多都是偽裝自殺或者兇手心理有疾病。但這篇小說寫出了新意。不過密室的構建手法上還是有些平淡。不過沒有華麗的手法也不是一件壞事,者更貼近了小說平淡的氛圍。
放學后,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休息的時間。然而,在放學后,“我”的命運卻改變了……平淡的校園生活,緩緩的敘事節(jié)奏,小說整體透著一種淡淡的韻味。這是我目前看過最有詩意的推理小說。平淡不代表不精彩。這份精彩需要自己去感受。
讀《放學后》有感2
《放學后》是東野圭吾的處女作,依然十分精彩,當故事的謎底被揭開時,特別佩服作者的構思。
本書講的是兩個女學生設計殺害兩位老師的故事,讀的時候一直想知道兇手是誰,讀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緒,最易敏感脆弱,最重義氣的年紀,惠子之所以設計殺害兩位老師,不是因為老師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為義氣。因為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師的傷害。村橋和竹井兩位老師,他們確實犯了錯。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于一切。不是殺他們就是自殺。而惠子會痛閨蜜之所痛,要一起殺了他們,才能讓好朋友安心。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就像“少年的你“這部電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會去掂量自身的利益與得失,會不計后果,是友情最純粹的時候,長大后經歷得多了,累計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愿隨便掏心掏肺了。從今天開始,只想做個貪財好色的俗人,對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來的任性與性情,令自己受傷頗多,也是時候該長大了。
真正想殺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軌了,可到故事的結尾,她才發(fā)現(xiàn),不斷把自己的位置情況告訴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老婆之所以要殺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懷孕了,他硬是逼著老婆把孩子打掉,沒有無緣無故的殺人動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開,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愿接下來的人生,能夠無憂無慮,就做一個簡簡單單的俗人。
讀《放學后》有感3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xiàn)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xiàn),并且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xiàn)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xiàn),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節(jié)突然急轉彎時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勞應該記在第一章的鋪墊之上。
案件發(fā)生后,東野通過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進行推理,同時也一步一步地誤導這讀者。由于我自己習慣于邊看書邊自己進行推理,所以,對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選,我并沒有落入圈套。然而,東野除了如此明顯地誤導讀者之外,還在更深層次對我進行了誤導,應當認為,這種誤導是有意的,這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來:1、每當主人公聽說刑警獲得新的線索時,總是迫不及待地進行追查,并且表現(xiàn)得非常緊張,這讓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幾次遭遇襲擊、他與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換了化妝的內容,這些都沒有第三人可以證明,完全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說辭,真實性令人懷疑;3、刑警懷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據主人公的推斷來鎖定的,這讓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縱案件的偵破進程;4、每次刑警對證人進行偵訊過后,主人公都會主動詢問偵訊內容,在他與惠子的對話中,對話內容都是圍繞問題和答案進行,聽起來很像是兩名和作者之間的對話。除此之外,根據案情來看,主人公如果與惠子合作殺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時間。
至于動機,東野也通過其妻子的反常表現(xiàn)給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兇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動機就是,主人公懷疑自己的妻子與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是兩名死者呢?這里不能不提到一個鎖抽屜的細節(jié):主人公因為遭遇襲擊,一直有給抽屜上鎖的習慣,然而,當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認為完全沒必要給抽屜上鎖;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緊張起來,還是決定繼續(xù)給抽屜上鎖——這當然可以理解為主人公對襲擊的恐懼,但是由于我已經被誤導,所以我想當然地認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給抽屜上鎖,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需要謀害的對象已經被殺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來。而第二次上鎖又是為了什么呢?這里必須提到在給抽屜重新上鎖之前的一個細節(jié):刑警大谷曾經用一塊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對這塊白色手帕產生了特殊的感覺,緊接著這個情節(jié)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給抽屜上鎖……根據以上推斷,我得出了所謂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為妻子紅杏出墻,并且在校園內遭遇襲擊,從而懷疑第一名死者與其妻子有染,遂與一直對自己有好感的惠子進行合作,進行了第一次謀殺,并且放松了警惕,連抽屜也不再上鎖;第一次謀殺之后,他發(fā)現(xiàn)妻子的神態(tài)沒有改變,說明與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進行了第二次謀殺——這次謀殺惠子也應當參與,這從第二次謀殺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測到幾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謀殺之后,主人公偶然發(fā)現(xiàn)大谷刑警用來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與妻子有染的其實是大谷,自己的敵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緊張起來,重新將抽屜上所。在整個偵破過程中,為了誤導偵查方向,主人公總是在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關于密室的問題,既然主人公是與惠子同時發(fā)現(xiàn)的密室謀殺,并且他們又是同謀,那么完全可以認為,所謂的密室一開始就不存在,雅美關于更換鎖頭的推斷,只不過是為了提供不在場證明的一個障眼法。
沒有血腥的場面,平鋪直敘的自述,按部就班地展開故事。一般的推理過程基本如此:殺人動機——受益者——兇手——找出證據,因為找到動機往往案子就有眉目可循了,順藤摸瓜找到證據事件也就結束了。但東野的小說卻走的另一條路,兇手都很高明,先把真正動機給藏起來,用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假信息來誤導偵探和讀者。而這個明顯的信息,也設定的.十分巧妙,是經過認真的思考后得出的結論,為最后大翻盤的震撼感又增加了幾分意外。
小說重點描寫了教育工作者和學校學生的內心世界,其實說白了,人沒有什么應該擁有的心理,沒有什么大家都認同的法則,每個人的內心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隱藏著破壞東西,破壞秩序的欲望,杉田惠子想出賣自己身體,宮坂惠美企圖自殺,都是這個理由,高舉道德大旗的學校和教師,在人類的欲望面前無能為力。
從這部推理小說的創(chuàng)作思路上來看,也是非常精妙的,按照一般的本格推理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為:出現(xiàn)密室——解開密室——破案,而東野圭吾的這部《放學后》,除了將殺人動機和殺人目標早早隱藏起來之外,將真正的密室手法也做了巧妙的隱藏,將警方和讀者帶到了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空間,而讓他們對這個空間就是他們費盡心機要尋找的正確答案感到深信不疑。本書三個手法,全部被隱藏,在結尾處給讀者的震撼可想而知,這也是東野的精明之處。本書的密室手法是機械手法,而高明之處在于通過密室手法來帶動不在場證明的手法。兇手設計出的假密室意象,同時為兇手自己制造出了不在場證明。
這部小說采用了明暗雙線結構,明線為校園連續(xù)殺人事件,而暗線為前島裕美子事件,兩條線互相交映,迷惑讀者。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總的來說,《放學后》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并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讀《放學后》有感4
還剩二百多頁的時候,一口氣看到最后,有點心累,有點奔潰,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還有點惡心。
兇手是惠美和惠子,盡管兇手結局沒有交代,案件中的謎團一步步揭開,也夠讓人釋懷的了。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無意中看到評論里有說兇手是誰,所以在看的的過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動機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尋找密室殺人的各種方法,但結局總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兇手的殺人動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對于一個把死都看的無所謂的叛逆期青少年,殺人有何畏?只不過是求一個內心的安穩(wěn)。就好比一個人身上的缺點,拿放大鏡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放大了別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內心的扭曲,造成兩個老師的'死,從而去尋得一個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展現(xiàn)整個故事,各種伏筆,各種猜測,鋪墊也很多,覺得文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覷。讓人崩潰的三個轉折點,第一是知道兇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兇手的作案動機,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殺我,雖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熱火朝天,引人深思。
讀《放學后》有感5
本書講述了校園私立清華女子高級中學的兩起兇殺案,兩名老師先后被殺死,然后各種推理,各種誤導,各種不停地尋找兇手,最后結局出入意料。
故事設計得很精巧,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到最后才揭示真相,卻是完全想不到的兇手和殺人動機,兩名女學生合伙殺死了兩個偷窺的教師。
這本小說的主體是在學校里,而發(fā)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學后,那些大人們認為的純潔孩子,其實,遠比大人們想象的復雜,她們很天真,可是有時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書中所寫:“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很難預測她們的'行動。若以為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fā)現(xiàn)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為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于大人的麻煩。我從未預測到她們的行動——這一點,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五年當老師都相差無多!
在對殺人動機的追尋中,男主或者讀者不解,也許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彌足珍貴,就像幫兇所說的“我能理解她,因為我們有拼了命也要保護的東西。”
本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讀《放學后》有感6
小說中說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卻總讓人無法忽視。在談到“我”的妻子開始買衣服首飾打扮自己時,我就莫名其妙的覺得是她的妻子出軌了,并且想除掉他,后面又寫到妻子接電話時小心謹慎的情形,就更加確信了這種想法。雖然“我”只會對裕美子索取自由、快樂和孩子,這讓她覺得婚姻不幸福。但對婚姻不滿,可以和丈夫開誠布公地談談,實在不行,也可以離婚呀,裕美子把這作為她出軌后還和奸夫合伙殺了“我”的.理由,讓人覺得荒唐和不可原諒。
關于兩個老師被殺案卻總是一團霧,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卻及其重大,足以與命相論。對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說話、做事,都要小心謹慎,因為你的行為舉止都可能給她們純潔脆弱的心靈帶去致命的打擊。
讀《放學后》有感7
因為西西弗書店的一篇推文,準備去讀太宰治的《正義與微笑》,但是由于吃飯吃得比較晚,導致想去買書的時候,書店都已經關了門。不過書蟲已經被釣起來了,不讀紙質書又很不甘心,于是開動了自己的腦筋,想到了到咖啡廳借書看。幸好10點的時候衡陽華新這邊的楓聲還沒關門,雖然沒有找到本來想讀的《正義與微笑》,但是看到東野圭吾這幾個字,那最后還是選擇了試著第一次讀一下推理小說,也就是這本東野圭吾的成名作《放學后》。
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小小的腦袋有著許多大大的疑惑,比如這本書為什么是第一人稱視角。包括敘述手法,A對著B充滿惡意的說了一句話,作為讀者我會覺得這不是一句再正常不過的話嗎,為什么是充滿惡意的,但是后續(xù)的故事會補充上這句話惡意的原因。再有就是為什么主角是這個角色,不可以是其他角色嗎,比如警察?第一次看推理小說,讓我覺得充滿好奇。并且在故事最后結束之后忍不住拍手稱贊。
“青少年的.心會被一種超越法律和社會規(guī)范的強大力量左右”“美麗、純粹、真實”“答案應該在你的記憶里”。慢慢出現(xiàn)的事件,充滿疑惑的案件和最后解開謎題的驚喜,包括陷入慣性邏輯導致誤判的瞬間。對于玩過許多推理劇本殺后,第一次閱讀推理小說的我來說充滿了驚喜感。并且這樣一部小說的整體評分其實只有7.5左右,也讓我對《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這些高分作品充滿了期待。那么就開始慢慢補課了!
讀《放學后》有感8
看到裕美子接電話那些細節(jié)描寫之后,我就猜到她出軌了,之后警察查了那么久也沒找到是誰開車要殺前島,我想到應該是謀殺親夫。這個情節(jié)安排真的有點無語,日本是不能離婚還是咋的?如果是因為被逼著打掉孩子而起的怨恨,最后也沒交代這一點啊?
這個殺人動機也是讓我驚了,有一點荒唐又有一點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又特別敏感,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又有著一直不可言喻的羞恥感。記我上學時班上有女孩子來大姨媽被男孩子發(fā)現(xiàn)了,會被男生各種討論,各種笑弄,反正特別尷尬特別難堪;菝肋@個更不得了,ZW這種事情被兩個男老師看見實在太難為情,那種羞恥感是很難承受的。書中通過惠子之口講述了惠美集訓之后的.心境,無法接受自己的秘密被人知道,感覺每天被人“視線強暴”,無法忍受地想象著這兩個老師是如何地YY自己如何討論自己。那到底該怎么辦呢?讓他們閉嘴啊,讓他們消失,這樣再也沒有人知道了,就當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想到我六年級日記被一個女生偷看了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氣死了,我記得放學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氣得邊哭邊走還邊撕日記。當時就想罵死那個女生,又特別害怕她會把這些都告訴別人。我都忘了自己寫了啥,大概是喜歡誰、討厭誰之類的,當時覺得是天大的事。后來在班上我最怕的就是面對那個女生,不過很快小學就畢業(yè)了,老死不相往來。
小孩子的羞恥心吶,那些敏感的小秘密啊,也是需要保護和理解的。
讀《放學后》有感9
《放學后》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里面包含了密室逃脫和解謎等經典的推理小說元素。
故事地點發(fā)生在一所中學,人物是以一個失意的高中老師為核心,情節(jié)則圍繞這個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脅而展開。
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心態(tài)很平和,沒有急躁地去尋找答案。這可能是因為校園的環(huán)境相對恬靜,不似光怪陸離的大社會浮華喧囂。因而也帶動著我靜靜地隨著主人公上學下學。
作品的開頭階段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脅,只是每一次都幸運的躲過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勝防。果然,殺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幾個同事接二連三地死去。是仇殺?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謀殺也會留有痕跡或線索。能不能發(fā)現(xiàn)這些痕跡,能不能將這些線索穿針引線,排列重組,則是破案的關鍵。更何況是小說呢。
接著,這些線索和痕跡也漸漸地浮出水面,看似簡單平靜的學校其實也是暗流洶涌,指向著著每一個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靈魂。到底是誰呢?
終于來到了華麗閃亮的'時刻。原來如此。
從結局來看,似乎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解謎,也包含著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尋求作案者的犯罪動機。而如何將這些動機不露痕跡地潤物無聲般的植入情節(jié)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這也是一個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個高明的作家是否會看似浪費的添置無關情節(jié)和人物。和新浪潮電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訴你這是電影而非現(xiàn)實,而是提醒你這就是真實而非小說。因為越來越聰明的讀者都會刻意注意看似無關緊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來一個假作假時假亦假。也許這也是東野圭吾出道時的作品,恐怕現(xiàn)在早已臻入虛實兩忘的境界了吧。
讀《放學后》有感10
很久沒有拿起推理小說了,學生時期的最愛,加上當年對日本的崇拜,日本的推理小說真的看了不少。但后來似乎有了覺悟,跟著大伙一起抵制日貨,也就不去接觸。這次在書店又手賤了,拿起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后》,由于主人公也是教師,所以買了回去。
這書雖然是上世紀80年代的作品,但的確是佳作,不愧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本獲得亂步獎的作品。文字很清淡,抽絲剝繭娓娓道來,是典型的日本文學風格,但是包袱藏得并不太大,視角一再聚焦于那一群女生身上,估計到后來大家也都猜到是誰干的了吧。唯一的驚詫在于殺人動機,這點和《白夜行》有一拼。
《放學后》開篇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講述校園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爾遭受不知名的偷襲之外,沒有出現(xiàn)其他的案件痕跡,這常常令渴望盡早進入推理過程的讀者有些不耐煩,然而,讀完全書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東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章里,書中各個人物依次出現(xiàn),并且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個性,學生與老師之間或明或暗的沖突、現(xiàn)代學生的兩性觀念、老師心中陰暗的一面、每個人的個性等等,都進行了完整的展現(xiàn),也為闡述兇手的`動機埋下了伏筆,當作者在結尾處情
不能不佩服東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卻毫不顯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動機也令人感嘆,日本學生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展露無遺,讓人在嘆息的同時也讓人深思。而關于其妻子的伏筆,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釋:主人公遭遇的襲擊并非謊言,這一切都是其妻子與第三者之間的合謀,而主人公在最后終于遭遇了終極伏擊,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個驚心動魄的感嘆號。
《放學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環(huán)節(jié),用來構筑密室的木棒實際上只是偽裝,真正構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現(xiàn)場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關于鎖頭交換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并且這種說法并不是兇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過輾轉再輾轉,幾乎讓人毫不懷疑地揭示出來,這點很令人欣賞。
人類自身的救贖,拯救自己潔凈的心靈,《放學后》是不可缺少的推理心靈的小說。
讀《放學后》有感11
昨晚看完東野的《放學后》以后,總覺得故事還沒完結,所以感到有點心急有點迫不及待,但我在查盡資料后終于確認,它的確已經完了;蛟S這就叫意猶未盡吧。
這是一部嚴謹的推理小說,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總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筆,使故事環(huán)環(huán)相扣。東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單純的校園生活,使整個故事貼近生活與現(xiàn)實,使之具有真實感?催@部作品時,讓人感到緊張,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讓人大呼過癮。
這個故事的結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細細品味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個犯罪的手段、過程很詳細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兇手的動機。中學生是單純的,她們正值青春,應該是無憂無慮是快樂的,但她們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們既幼稚也成熟,既純粹又有心機,她們就是矛盾的`綜合體。有人認為這部小說的殺人動機不成立,但我卻覺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難測的,她們的敏感可能會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師侵犯,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陰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對那兩個傷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遠離去或是他們,惠子的支持讓她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爱斆利、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fā),恣意蔓延開來,”這就是惠美的動機,合情亦合理。
單純的校園卻讓人感覺危機四伏,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青春的活力與美好,也告訴了我們人性的失落與黑暗吧。或許人心真的不可測,真相背后其實還有真相。結局讓我感到的不是結束,反而更像是另一個高潮,因為想殺“我”的其實另有其人。雖然作者停下了筆墨,但他沒有讓讀者停下思考,其實不難想象,想致“我”于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蛟S是因為“我”變得礙眼,變得非除掉不可呢。
學校里學生的犯案形成主線,而在外我的遇害卻是另一條線。這樣一明一暗的線,不僅使故事清晰明了化,也從側面將兩組兇手做了對比。孩子與成人,或許與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動機反而更單純吧。
對于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我是無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會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們反思,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蛟S大人對孩子多些關注,能對她們進行真正的換位思考,這樣的悲劇就不會存在了吧。
讀《放學后》有感12
《放學后》是東野圭吾的成名作,故事是發(fā)生在一所女子高中,書中的主人公叫做前島,是一個對教學沒有興趣的老師,因為有射箭特長,擔任了學校射箭社團的指導老師,很受女生歡迎。
日子一如既往的`平靜,這一天早上,和往常一樣,前島在站臺候車,突然身后一個陌生人猛烈的撞擊他,差一點就要被推下站臺。第二天在學校洗澡,又發(fā)現(xiàn)腳底的積水中被安置了機關,差一點觸電。第三天前島從教學樓下經過,又被陌生人從頭頂砸下一個花盆。前島很驚慌趕緊和校長反映,但是校長卻不以為然。沒想到幾天后的校園發(fā)生了命案。
死者是前島的同事村橋老師,是在男更衣室被發(fā)現(xiàn)的。前島發(fā)現(xiàn)了村橋,男更衣室的門是從內部被木棒抵住,那兇手又是如何逃脫的呢?就在警方還在調查期間,學校運動會又發(fā)生了第二起命案。運動會上竹井老師和前島更換了服裝,結果沒想到前島的小丑道具酒瓶里是毒酒,竹井老師不慎喝了他中毒身亡。于是警察發(fā)現(xiàn)端倪就是這兩起案件的死因一模一樣,推測出兇手的真正目標是前島。果然不出所料,幾天之后前島出了意外,回家路上被一輛汽車撞倒,對方想置他于死地,就在危急時刻,一直暗戀前島的女學生高原陽子突然出現(xiàn),她開著摩托車將前島救出。
其實高原知道很多內情,于是前島通過高原提供的線索找到了真兇。前島沒有將兇手告訴警方,只是給妻子打了一個電話,沒過多久,一個陌生人來到前島面前捅了前島一刀。原來前島很虧對妻子,沒有給她快樂,自由,孩子,而妻子需要一個可以給她想要的東西的男人的時候,這樣他就成為了障礙,但是前島不想妻子成為殺人犯,他沒有告發(fā)她,這是他給妻子最后的愛了。
讀《放學后》有感13
以前寫書評非常標準:寫某本書寫了什么,想告訴我什么,我學到了什么……現(xiàn)在不想寫那樣中規(guī)中矩的書評了,畢竟我的書評一般也就自己翻翻看看了
一個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同學以為我看過就直接跟我討論這本書,但是我真的沒看過,趕緊翻開看。
書中有一個矛盾是:在村橋和竹井看到惠美ziwei后,他們無論怎么做在惠美眼里都是一樣的,要么他們死,要么她死。所以,在透過門縫看到的那一瞬間,結果就決定了!
至于說一個高一女生為什么那么早熟,我不想討論,不知性教育與性行為的.標準是什么,或者說并沒有。書中對高中的友誼寫的非常到位,明知在做一些不應該的事,甚至非?膳拢惨獛椭笥。那時候的友誼很簡單,她是我朋友,我就要幫她。
說到前島的妻子裕美子,婚前兩個人都是非常獨立而且嫌麻煩的人,這點可以從他們工作時的交際看出。但是婚后,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兩個人的生活,裕美子做出了改變,但是前島并沒有,觀念的轉換在婚姻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插句題外話:日本真的不能提離婚嗎?或許只是那個階段罷了
唉 不寫了,回去睡覺了
讀《放學后》有感14
《放學后》是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成名作。1985年《放學后》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開始專職寫作。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入圍第120屆直木獎。
《放學后》這本書是一部推理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一位在清華女中的老師——前島在學校中發(fā)生的種種危機。
在這所清華女中,有人喜歡他,有人恨他。
星期六早晨,車站月臺上,有人突然從旁撞來,他險些跌落鐵軌;星期一放學后,他游完泳進入淋浴間沖洗,差點中機關觸電身亡;星期二放學后,一盆天竺葵從教學樓三層墜落,直直砸向他的頭頂;星期四放學后,一位老師被堵死在他常用的更衣室是否替他而死?悚然之間才明白,他似乎已無路可逃——
本書中作者關注人性、擅長轉折的特征已展露無遺。結構精巧細密,迷題設計出色,既有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也有人性的幽微與黑暗,從多種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問題,更給人以警示。
草長鶯飛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當美麗、純粹、真實得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fā),恣意蔓延開來——
青春的憂愁與疼痛,人性的荒涼與黑暗;
懸疑解密的有甚于跌宕,闖蕩推理世界的狂熱與雄心都在《放學后》中徹底展現(xiàn)了。
讀《放學后》有感15
《放學后》是東野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開啟了他寫作生涯的新篇章。和東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學后在故事情節(jié)、表達主題和寫作手法上都相對有點生澀。
在閱讀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導讀內容,“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金錢、愛情、友情更珍貴的東西存在。”,腦海中下意識地去想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更珍貴的東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終找不到說服自己的答案。帶著這一疑問完成了作品的閱讀,體會到東野認為的更值得珍惜的東西。
東野在這部作品中構思了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由一串串兇殺案組成,在主人公的調查下,終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學生們?yōu)榱司S護各自內心的和平,設計了如此縝密的連環(huán)兇殺案。當聽到學生平淡地敘述整個兇殺案的起因,設計過程及善后處理時,最令我嘆為觀止的.是高中生在閱讀了相關懸疑推理書籍后設計出的兇殺案,學習和邏輯思維能力如此之強卻因缺少教師和家長正確的引導而走上錯誤道路。
其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發(fā)生這些兇殺案的起因,學生的心理扭曲。
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在大多數國家中都存在,不僅僅是中國和日本。過去的中國式教育一直以應試教育為主,F(xiàn)在,雖然國家已開始緊抓學生素質教育,但實施效果有點差強人意。青少年跳樓輕生案例,校園暴力等不良事件頻發(fā),針對這些問題,除了教育局,學校,教師外,家長同樣有著著重要的作用,而學生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在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應積極引導,保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讀《放學后》有感】相關文章:
放學后的趣事生活日記05-15
放學后的作文300字08-17
《放學后》讀后感05-01
【精選】放學后的作文300字3篇09-16
放學后的作文300字四篇06-29
精選放學后的作文300字3篇07-15
放學后的一件事06-04
放學后的作文300字5篇(精品)09-23
放學后的作文300字10篇[薦]12-17